缺氧是高原官兵生活的第一大難題,更是高原工程兵施工中的一只“攔路虎”。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西部高原海拔3000多米的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隊的施工點,沒走幾步就覺得心慌氣短、腳下像踩著棉花。在這生命的禁區(qū)里,不要說進行高強度的國防工程施工,就連人生存都很困難,這支部隊是靠什么“法寶”突破禁區(qū)屢創(chuàng)國防施工新紀錄的?
依靠科技打造高原官兵的“守護神”
今年初春,第二炮兵某工程團官兵千里挺進西部高原,執(zhí)行國防工程施工任務。
這個曾被第二炮兵樹為“國防施工標兵團”的英雄團隊,作風雷厲風行,啃“硬骨頭”已是家常便飯。可不料開工不到一個月,數(shù)十名官兵就因高原反應嚴重紛紛倒下,缺氧這一新的“攔路虎”,無情地擺在了施工一線官兵面前。
面對缺氧造成的減員,該團黨委響亮地提出:要盡快建立一個保障官兵施工生活的制氧站,既要保護好官兵的生命安全,又要保證國防施工的進度和質量。
誰知,要建制氧站的消息一傳出,馬上在部隊引起不同反應:有的說現(xiàn)在的兵越來越嬌氣了,少吸幾口氧氣有什么大不了的,還要建制氧站,這跟“氧氣少奉獻精神不能少”的高原火箭兵精神不是相悖嗎?也有人認為,部隊曾在高原地區(qū)施過工,有一定的適應性,沒有必要建立這樣一個制氧站。對此,團黨委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走訪了當?shù)伛v軍和專門研究高原病防治的專家,了解高原病發(fā)生情況。據(jù)專家介紹,高原制氧在我國已有成熟的技術,讓官兵吸飽氧氣睡眠,相當于駐地海拔高度降低1000米,非常有利于恢復官兵施工后的疲勞。得知這一信息,團黨委“一班人”豁然開朗: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人類完全有能力改善惡劣工作環(huán)境的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讓官兵承受缺氧之“痛”呢?
氧氣少人文關懷不能少,海拔高服務標準要更高。團黨委統(tǒng)一意見后,迅速派人跑市場、搞調研,邀請專門研究高原制氧技術的北大先鋒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論證,在短短兩個月就將制氧站建成。
在該工區(qū)營院,記者目睹了這座制氧站:兩間戰(zhàn)士宿舍大小的房子,推門而入,在轟鳴聲中,只見兩個用來制氧和儲存的4米多高、鍋爐模樣的大罐。據(jù)悉,這座制氧站具有全天候供應能力,制氧、儲存、運送實現(xiàn)了一體化,就像暖氣一樣通過管道輸送到每個戰(zhàn)士宿舍。
氧氣通床頭,戰(zhàn)士好幸福
記者推開八連一班的門,眼前的一切讓人倍感溫馨:下了晚班的戰(zhàn)士邊吸著氧邊安然入眠,臉上寫滿了“幸!,不時還鼾聲大作,完全沒有被突然“造訪”者驚醒。
為了看個究竟,我們選擇了一間無人的宿舍,只見房間里除了暖氣管道外,在墻壁上方鑲著一圈約7厘米的鋁合金包邊的管道,管道接出8條分支向下直通到每個戰(zhàn)士的床頭,并配有專用吸管。團衛(wèi)生隊隊長劉春雷告訴記者,這是為方便戰(zhàn)士們吸氧而專門設計的“壁式氧氣治療帶”。在劉隊長的指導下,記者拉出可伸縮內嵌式吸管,冒出的氧氣發(fā)出“嘶……嘶……”的氣流聲,記者乘機吸了幾下,頓感無比愜意,一松手,吸管又自動復位,氣流也自行關閉。
聽說七連官兵正在會議室開會,記者便想了解在集體場合的供氧方式。征得七連指導員吳正軍的同意,記者以普通戰(zhàn)士的身份列席會議。一進會議室,就像進了空調房,絲絲氣流撲面而來,只見兩個噴頭不停地向室內噴灑氧氣,偌大一個會議室,七八十號人同時吸氧,在里面待了半個小時,絲毫沒有缺氧的感覺。
新戰(zhàn)士劉小軍高興地告訴記者,有了制氧站,官兵們再也不為排隊吸氧而犯愁了。制氧站沒建成那會兒,吸氧簡直是種奢侈,一個吸孔幾十號人擠,既不衛(wèi)生,還浪費時間,好多新同志經常排到最后便草草吸兩口完事,很不過癮,根本達不到治療的效果,F(xiàn)在,下班回來,洗個熱水澡,躺在自己的床上就可以悠然自得地吸氧了,還可以吸著氧安然入睡。
“單兵供氧器”讓官兵輕裝上陣
官兵的生活用氧問題解決了,坑道內施工用氧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呢?記者來到施工坑道,那里的供氧井然有序:“移動氧吧車”直接開到作業(yè)面,車廂內160多個“單兵供氧器”不停地聽候戰(zhàn)士們差遣;車里還備有五大罐儲滿氧氣的氧氣罐,有兩名戰(zhàn)士及時給從作業(yè)面上換下來的“單兵供氧器”充氧。施工中吸到充足氧氣的戰(zhàn)士們,如沐浴在氧氣的“春風”里,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旺盛的斗志。
記者早就聽說,由于缺氧的原因,在高原站著都相當于內地平原負重20多公斤的物品,如果干力氣活,那更是可想而知該有多辛苦。記者爬上被覆段拱頂,只見兩名戰(zhàn)士在只有30公分厚的被覆層搗固著混凝土,顯得輕松自如。原來,他們用了秘密武器———“單兵供氧器”。2公斤重的“單兵供氧器”,可背在背上、挎在腰上,使用起來不但不感到累贅,還像去掉了“負重物”一樣,可以“輕裝”上陣。三級士官溫成斌告訴記者:“以前施工時感覺力不從心,干一會兒就得休息一下,現(xiàn)在有了‘單兵供氧器’,在上面干三四個小時的活不在話下。”
記者在工區(qū)還看到了氧站的最后一項絕活———高壓氧艙氧療,它是帶有過渡艙的6人醫(yī)用氧艙,主要對重癥急性高原病的官兵進行急救和保健氧療。聽八連連長王效恒介紹,前不久,坑道里出現(xiàn)了塌方,許多官兵連續(xù)作戰(zhàn),幾天幾夜沒下工地,由于疲勞過度,3名戰(zhàn)士出現(xiàn)了頭痛、胸悶、氣短的重癥狀況。在工地巡診的軍醫(yī)得知情況后,立即將3名戰(zhàn)士送到高壓氧艙,進行急救和氧療,1個小時不到,3名戰(zhàn)士又活蹦亂跳地上了作業(yè)面。
(來源:解放軍報;牛小奇 代長松 夏洪青;照片:王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