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文/戴婧婷
80年代末,隨著《代號美洲豹》(張藝謀)《搖滾青年》(田壯壯)等片的娛樂嘗試基本以失敗告終,中國電影人第一次市場化探索陷于尷尬。90年代初,張藝謀憑借《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秋菊打官司》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的相繼獲獎,才另辟蹊徑地找到了一條生存之道——借助藝術(shù)片海外獲獎迂回進入市場。
陳凱歌其實也在走同樣的道路,只是一直不太成功。那時,他在中國影壇的地位早已勿庸置疑,《黃土地》《大閱兵》和《孩子王》等影片以對中國電影美學(xué)思維的革新和厚重的文化反思贏得了評論界的交口稱贊。但是這些哲思理想高度飽和、常規(guī)故事高度稀釋的影片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觀眾而言相當復(fù)雜沉悶,西方觀眾就更難懂,所以這一系列作品屢屢未能得到國際影壇的認可。拍到《邊走邊唱》,陳凱歌艱深晦澀達到極限,再度沖擊戛納大獎鎩羽而歸把他逼到了做出改變的關(guān)口上。
正在這種情勢下,《霸王別姬》成了陳凱歌電影生涯的轉(zhuǎn)折點。
掙扎在市場野心和個人表達之間
據(jù)說陳凱歌剛接到《霸王別姬》的劇本時并不想拍,制片人徐楓花了200多個小時來說服他,“當初他并不喜歡《霸王別姬》的劇本,認為這是個很通俗化的故事。”陳凱歌猶豫了一年半才答應(yīng)接拍。確實,李碧華的原著只是一部普通的言情小說,但角色經(jīng)歷的中國現(xiàn)代社會變遷卻給了他創(chuàng)作空間,去加入其標志性的歷史反思。也正是這部電影讓陳凱歌第一次直面?zhèn)人的創(chuàng)傷體驗,回憶錄《少年凱歌》中描寫的文革浩劫搬演成銀幕上的慘烈戲劇。
1993年,《霸王別姬》摘取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陳凱歌終于在國際影壇登堂入室。這樽獎杯不僅僅是對其藝術(shù)上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為陳凱歌帶來了資本市場的“敲門磚”和發(fā)行市場的“通行證”。從此之后,他開始堅定地走國際化路線,《霸王別姬》就是他最大一張王牌。
《霸王別姬》的成功讓陳凱歌的創(chuàng)作觀念也開始轉(zhuǎn)變,他開始相信,“拍電影不需要那么極端,或者商業(yè),或者藝術(shù)。影片商業(yè)上的成功并不是壞事,它證明你有更大力量征服觀眾。我希望自己的電影能夠深入淺出,拍得好看,但同時也要保持自己!钡珜嶋H上,這種在娛樂和藝術(shù)上的平衡很難把握,此后十年間,陳凱歌的種種努力就是為了再一次取得這樣完美的協(xié)調(diào)。
就在《霸王別姬》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1994年,進口大片正式進入中國影院,中國電影人真正看到了市場的殘酷。另一方面,國際影展對中國第五代的興趣已經(jīng)減弱,張元、王小帥等第六代導(dǎo)演的“體制外”的生存方式和個體表達成了新的焦點。這個時候,陳凱歌沿著《霸王別姬》的路子開始制作《風月》。
作為《霸王別姬》之后的第一部電影,《風月》注定受到高度期待,而陳凱歌也絲毫不敢松懈:編劇由一直堅稱絕不觸“電”的王安憶坐鎮(zhèn),攝影和造型設(shè)計請來了當時剛剛憑借王家衛(wèi)電影正火的杜可風、張叔平,臺前的張國榮、鞏俐和幕后的趙季平、徐楓都是《霸王別姬》的老班底,這樣的陣容顯然是為超越《霸王別姬》而去的。
可這部陳凱歌經(jīng)歷波折最多的一部電影,也成了他最無聲無息的一部作品。預(yù)算高達4000萬港幣,題材十分時尚,影像絕對華美,上海拆白黨、舊式大家族畸戀的故事足夠傳奇,最終卻因未通過審查“意外死亡”。在戛納影展上也一無所獲。
之后的《荊軻刺秦王》,耗資8000萬人民幣,由李雪健、鞏俐和張豐毅主演,連小配角都動用了趙本山、潘長江,賣點十足,顯然充滿了市場野心。陳凱歌本人也聲稱,“《荊軻刺秦王》是一個拍給全國老百姓看的故事,是部地道的大眾電影!笨赏瑫r他仍舍不得一貫的精英化立場,把自己對人性、權(quán)力和歷史的思考填塞其中,厚重程度幾乎超過了《霸王別姬》。
1998年《荊軻刺秦王》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遭到了媒體的口誅筆伐,“看不懂”“跳躍性太大”“人物太復(fù)雜”的批評聲浪一面倒。陳凱歌不得不將影片重新剪輯,1999年才正式上映,仍未能挽回局面,在當年國產(chǎn)片票房排行榜上僅列13位。當他雄心勃勃再度進軍戛納,也只得到了一個技術(shù)獎。
《荊軻刺秦王》的失敗之處在于陳凱歌的三心二意,在好萊塢風格和歐洲風格之間猶疑不定,左右為難,讓影片被市場野心和個人表達的愿望被撕扯得四分五裂。不過,陳凱歌由此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模式:高投資、古代歷史題材、恢弘的大場面、華麗的服裝場景、乃至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首映式,這些元素都被張藝謀借鑒到了三年后的《英雄》中。不同的是,張藝謀完全拋棄了陳凱歌式的思辨,娛樂得更加純粹。
十年“磨難”后的一場豪賭
2000年,《臥虎藏龍》橫空出世,給中國電影送來了一劑救命藥,想學(xué)好萊塢的中國影人終于摸著了門道。受此啟發(fā),張藝謀推出的《英雄》創(chuàng)下了至今無人能破的2.5億元票房記錄,也創(chuàng)立了中國電影自己的巨片模式。而在這段時間里,陳凱歌則以一系列令人驚訝的舉動告別了自己藝術(shù)與市場的掙扎,他旗幟鮮明地表示,“中國急需商業(yè)電影!
2000年,一直聲稱不愿做“職業(yè)導(dǎo)演”的陳凱歌接受米高梅公司邀請,遠赴英國執(zhí)導(dǎo)《溫柔地殺我》!拔蚁胫牢夷懿荒茉诿绹ぷ鳎瑫r我也想看他們怎么去操作一部電影,并將它成功地介紹、推廣給觀眾!币苍S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行動算是有價值的,除此之外,這部影片可謂完全失敗。浮夸的情色場面無法掩飾陳凱歌對于西方文化的隔閡,在一片惡評中米高梅公司甚至沒有讓它進入美國的主流院線,只以發(fā)行DVD草草收場。
從好萊塢歸來后,陳凱歌出人意料地拍起了電視劇。《呂布與貂嬋》其實是他對大眾趣味的一次主動探尋,不但采取流行的歷史戲說方式,還吸收了動漫風格。但這部耗資1500萬元的電視劇實在是代價過于昂貴的嘗試:該劇在一些地方臺開播不久后,就被勒令“修改后再播出”,原因是“戲說味太重且血腥暴力場面太多”。再歷時4個月、花費100萬元,電視劇修改了800余處,修改后更名為《蝶舞天涯》才與觀眾見面。制片人陳紅都承認“這是一次慘痛的經(jīng)驗”,陳凱歌為自己的市場化探索又交了一筆高價學(xué)費。
2002年,陳凱歌暫時收起了他的“求大”之心,放低姿態(tài)拿出了一部中等成本電影《和你在一起》。影片的意義其實根本不在于他開始表現(xiàn)現(xiàn)實、表現(xiàn)平民,而在于他終于找到了最大眾的表達方式,呈現(xiàn)出較以往罕見的輕松、流暢,完全一派經(jīng)典好萊塢風格和類型化角色。這部影片被影評人稱為“妥協(xié)之作”,因為它確實太煽情、太刻意,又太不“深刻”,但2000萬的票房卻證明這一次他終于抓住了市場的脈門。
《和你在一起》的成功給了陳凱歌繼續(xù)步入市場的信心,讓幾經(jīng)探索元氣大傷的他再度決心放手一搏,去追趕張藝謀的商業(yè)化腳步。
《無極》,就是他在自我掙扎十年后,給自己下的最大一次市場豪賭,現(xiàn)在,這場耗時三年的賭局就要揭開它的底牌了……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