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0年,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就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提倡簡化漢字。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xiàn)行漢字的筆畫案》,系統(tǒng)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
專家們的建議與主張,引起蔣介石的關(guān)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杰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王世杰說:“一些從事語言文字教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對簡化漢字比較積極,但反對的人也很多,我個人認為,有的漢字筆畫確實太多,書寫起來很不方便,應(yīng)該作些簡化。但這個問題只能逐步進行。”
蔣介石贊成王世杰的意見,并當即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
王世杰于是召開會議,布置漢字簡化的有關(guān)事宜,并委托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這項工作。黎錦熙組織了一個專門班子,向教育部提出了簡化1000余字的方案。王世杰認為簡化得太多,又指示黎錦熙重新挑選三四百個迫切需要簡化的字報教育部審批。1935年8月,王世杰以教育部的名義,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并通知各印書館。
不料,因事沒有參加討論簡化文字會議的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氣憤。他跑到蔣介石辦公室大吵大鬧,說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還說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討論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
蔣介石雖做了一些解釋,但戴季陶仍聽不進。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揚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簡體字表》,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召開的任何會議,他一概不參加。果然,在此后的3個月里,戴季陶拒不參加國民黨的會議,也很少過問公事。
蔣介石雖然覺得戴季陶太過分,但由于戴季陶是國民黨元老,沒辦法,蔣介石只得讓步,下令暫不施行簡化漢字,1936年2月,戴又促蔣介石以“國民政府”的名義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
再次嘗試文字改革
大約在1952年秋的一次國民黨宣傳匯報會上,蔣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說:“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我覺得漢字還是應(yīng)做適度的簡化。我的意見,與在大陸時期一樣,先提出一個簡化方案,再提交到會上來討論!睘槿〉么蟊姷闹С,蔣介石指示“考試院副院長”羅家倫先在報刊上寫些文章造輿論。同時,臺灣當局的“教育部”根據(jù)蔣介石的指示,立即組織專家、學者研究簡化漢字的方案。
就在蔣介石又一次推動簡化漢字時,國民黨中央委員、著名學者胡秋原突然站出來極力反對。他認為,漢字是漢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幾千年,書寫時并沒有什么不便,完全沒有必要簡化,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國文化。
胡秋原的主張得到臺灣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部分人的支持。于是,他一面利用“立法院”這個講臺,猛烈抨擊提倡漢字簡化的羅家倫等人,一面寫文章向臺灣民眾闡述為什么不能簡化漢字。此后一個時期,胡秋原聯(lián)絡(luò)一幫人在黨內(nèi)黨外利用一切機會,反對簡化漢字。
蔣介石見社會上不斷有人反對文字改革,感到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時難以施行,便不再提簡化漢字的事了。
(轉(zhuǎn)載于《文摘報》;原文出自《世界新聞報》;汪幸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