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5日,對于澳門,對于中國,對于澳門人和中華民族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就是這一天,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凝聚了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結晶的澳門歷史城區(qū)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喜訊傳來的翌日,貼有澳門歷史城區(qū)紀念郵票的20萬張明信片,通過廣大澳門市民之手寄往世界各地,上有中、英、葡3種文字:“讓我們一起歡呼:澳門歷史城區(qū)列入世界遺產!”
中西文化薈萃之地
打開印有媽閣廟和大三巴牌坊等澳門標志性建筑的《澳門歷史遺產》大型畫冊和遺產分布圖,可以清晰地看到,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qū)坐落在澳門半島的中部至西南部一段狹長的地形內。
記者赴澳實地采訪前夕,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吳北明先生就告訴記者,這一大片區(qū)域是昔日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人居住的舊城區(qū)的核心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的20多處歷史建筑包括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圣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墻遺址、大炮臺、圣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以及之間相鄰的廣場和街道,如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亞婆井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等。
從上述建筑和前地的名稱及功能不難看出,在中國的歷史城區(qū)中,這是極具特色的組合,是一個集合不同種族、思想、信仰、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居民的生活空間,是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獨特反映。
記者到澳門后循圖自南而北、自西向東探訪,看到供奉中國海神的媽閣廟與葡萄牙人航海主保的圣老楞佐教堂前后呼應;葡萄牙人生活區(qū)的亞婆井前地旁坐落著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大宅;圣若瑟修院則是專為培養(yǎng)中國修士而設的神學院;崗頂前地上有葡人“大會堂”的崗頂劇院,也有中國富紳何東的舊居;在議事亭前地,除了至今仍是澳門華洋居民歡慶集會的中心廣場外,其周圍既有中國商人聚會交流的三街會館(關帝廟),也有葡人的慈善機構仁慈堂;與美麗的玫瑰堂相鄰的是澳門華人最早的市集營地街市,不遠處,中國富商大宅盧家大屋則與天主教主教座堂(大堂)垂直相對;與巍峨的大三巴牌坊并立的是精致小巧的哪吒廟;東望洋炮臺的圣母雪地殿圣堂有著結合西式內容、中式圖案的壁畫……中西兼容、相互尊重、互相滲透、相映成趣。
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中國境內現(xiàn)存年代最遠、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呼應的歷史城區(qū);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qū)傳播歷史的重要見證;更是400多年來中西文化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在400多年的歷史里,中國人和葡萄牙人在這片城區(qū)內,合力營造了不同風格和特色的生活社區(qū)。這些生活社區(qū),除了展示澳門的中、西式建筑藝術特色外,更展現(xiàn)了中葡兩國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習慣的交融與尊重。這片歷史城區(qū),見證了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對話,證明了中國文化永不衰敗的生命力及其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中西兩種相異文化和平共處的可能性。難能可貴的是,澳門歷史城區(qū)至今仍然保存原有風貌和延續(xù)原有功能,不僅是澳門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澳門為中國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留存的一份珍貴遺產。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