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再芬:在AI時代守護黃梅戲的魂

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儲瑋瑋 張強)2025年春節(jié)期間,由AI技術參與創(chuàng)作的黃梅戲“女駙馬”“鬧花燈”作品引發(fā)熱議。傳統(tǒng)戲曲與人工智能的碰撞,既讓人驚嘆,也引發(fā)擔憂:當AI(人工智能)深度介入藝術創(chuàng)作,戲曲的本真性是否會褪色?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坦言:“AI能模仿,但AI無法替代?!?/p>
韓再芬說:“AI在藝術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在戲曲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確實能夠帶來便利。例如,AI可以用于劇本創(chuàng)作、音樂編排、舞臺設計等方面,甚至可以通過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觀劇體驗?!?/p>
韓再芬強調,AI時代要保持藝術本真。AI的定位應是“助手”而非“主角”,創(chuàng)作的核心必須是人。演員的眼神、氣息,還有那顆跳動的心,是黃梅戲的魂。
談及黃梅戲的發(fā)展,韓再芬認為,黃梅戲源于民間,長于民間,其生命力在于與民眾的緊密聯(lián)系,黃梅戲藝術作品要反映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
韓再芬以黃梅戲《六尺巷·寬》為例介紹,這部以清代“禮讓典故”為藍本的劇目,曾面臨“老調重彈”的困境?!叭绻磦鹘y(tǒng)思路,歌頌張英的謙讓美德,年輕人恐怕不愛看?!眻F隊最終另辟蹊徑,從“法理與人情”的沖突切入,通過女主角“傾寧夫人”的視角,揭示六尺巷背后的法治精神與社會倫理思考。
“首演時,中學生們從臺下涌到臺上要簽名,那一刻我特別感動?!表n再芬認為,這印證了藝術的本質:“好作品必須從泥土里長出來,再高的技術也代替不了對生活的感知。”
韓再芬介紹,從黃梅戲專業(yè)劇團到本科學院,從博物館到研究院……安徽省安慶市致力于構建完整的藝術生態(tài)鏈?!吧鷳B(tài)活了,戲曲才能‘出彩’。”
在人才培養(yǎng)上,韓再芬主張“兩條腿走路”:既保留“師父帶徒弟”的口傳心授,又引入現(xiàn)代戲劇教育體系。
談及未來,這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目光灼灼:“AI時代更需要‘笨功夫’。我們會用新技術讓黃梅戲飛得更高,但絕不會松開牽著傳統(tǒng)的那根線?!?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3日 16:22:22
- 2025年04月23日 16:06:53
- 2025年04月23日 14:22:19
- 2025年04月23日 13:39:48
- 2025年04月23日 11: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