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26日是毛澤東誕辰紀念日。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只來過北京兩次。許多人熟知毛澤東兩次來京都居住、工作在內(nèi)城,但他在宣南的活動卻鮮為人知。在毛澤東誕辰紀念日來臨之際,我們特別約請了作者在宣南尋訪青年毛澤東曾經(jīng)的足跡。
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是在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他最初住在鼓樓北面的豆腐池胡同恩師楊昌濟家中,后又搬至景山東北的吉安所左巷 8號,與蔡和森、羅章龍等七人同住。經(jīng)楊昌濟介紹,他到李大釗任館長的沙灘紅樓北大圖書館任助理員。第二次是在1919年12月18日至1920年4月 11日,他住在北長街福佑寺。根據(jù)毛澤東傳記和早期革命文獻資料記載,毛澤東這兩次來京,多次在宣南活動,那里留下了他年輕的身影。
-毛澤東曾在宣武門外香爐營黎錦熙家過春節(jié)
在宣武門東河沿街以南,有一片胡同以香爐營命名,包括香爐營東巷、西巷、香爐營頭條至六條等。相傳這一帶為制造香爐的匠人聚居之處,明代時這一帶即稱香爐營。香爐營西巷23號曾是湖南會館,毛澤東兩次在此度過春節(jié)。是什么機緣讓毛澤東傾心于此?這要從黎錦熙說起。
黎錦熙是湖南湘潭人,1911年從湖南優(yōu)級師范史地部畢業(yè)之后,任湖南省督秘書,但因不滿當局政治腐敗,毅然辭去待遇優(yōu)厚的職位,從事教育工作。 1913年他到湖南省第四師范任教,同年毛澤東考入該校就讀。次年春,他們又隨第四師范與第一師范合并,一起轉(zhuǎn)入湖南省第一師范。在一師,楊昌濟、徐特立、黎錦熙等都是毛澤東最敬重的老師。楊、徐都較年長,而黎錦熙僅比毛澤東大三歲,所以共同語言更多也更親密,他們漸漸形成一種亦師亦友亦兄弟的關(guān)系。黎錦熙當時教歷史,這是毛澤東最感興趣的課程。他經(jīng)常到黎錦熙處請教問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談。
教學之余,黎錦熙與楊昌濟、徐特立等教師一道,組織了“宏文圖書編譯社”,并附辦了《公言》報,以發(fā)表公正輿論,抨擊教育界的弊政。黎錦熙曾找了三位學生幫助抄寫稿件,并給與報酬。多年以后,黎錦熙與人談起此事時說:“在湖南辦報時,經(jīng)常幫我抄寫文稿的青年人有三位,一位是不問文稿的內(nèi)容,什么都抄;一位是見到文稿中的問題總是要提出來,并能代之潤色;一位是看到與自己不同觀點的文稿干脆就不抄。這三位對抄寫文稿態(tài)度不同的青年,后來各自的成就也大不一樣。第一位,在中國歷史上默默無聞;第二位成了中國著名的作家,那就是田漢;第三位,在中國歷史上成了偉大人物。”黎錦熙口中的“偉大人物”正是毛澤東。
1915年9月,黎錦熙赴北京,受聘為教育部教科書特約編審員,住在香爐營西巷湖南會館內(nèi)。毛澤東仍經(jīng)常與他通信,毛澤東稱黎錦熙是“可以商量學問,言天下國家之大計”的良師益友。
1918年至1919年,毛澤東兩次到京,都多次到香爐營拜訪黎錦熙。黎總是讓夫人做好家鄉(xiāng)菜,款待毛澤東。1919年2月1日,毛澤東到黎錦熙家共度春節(jié),黎將他的《國語研究調(diào)查之進度計劃書》改訂本送給毛澤東提意見。
1920年2月19日為舊歷除夕,毛澤東又一次在黎錦熙家共度春節(jié)。他們邊包餃子吃年夜飯,邊討論新文化運動、社會解放與改造等諸多問題。同年3月10日、3月17日毛澤東又多次到黎錦熙家暢談。
香爐營西巷23號,這個普通的小院,見證了一代偉人毛澤東與黎錦熙的師生之誼。
-尋找香爐營西巷
我的姑姑曾在香爐營西巷住過多年,我常去她家,自認為對香爐營一帶很熟悉。但這次去卻全然找不著“北”了。宣武門外大街以東,包括香爐營、椿樹諸條都已拆除,變化極大。香爐營東巷、香爐營頭條都已是寬闊的馬路,其他諸條被墻圍了起來。
我沿著墻轉(zhuǎn)了大半圈,才從北邊的一個缺口進去,但見里面已是殘垣斷壁、雜草叢生。偶爾有行人經(jīng)過,我立即問香爐營西巷在哪里,幾個人都回答不知道。我正有些泄氣時,見一中年人推著自行車經(jīng)過,忙上前詢問香爐營西巷在哪里?他笑著回答:“你現(xiàn)在站的地方,就是西巷與二條的交叉口。南北的是西巷,東西是二條,再往南是三條、四條!蔽覍⑿艑⒁傻卣f:“能確定嗎?剛才問了幾個人都不知道!彼院赖鼗卮穑骸斑@回你算問對人了,我就生在這兒,幾十年住在這兒沒挪地兒!蔽亿s緊問:“你知道湖南會館在哪兒?”他指著前方不遠說:“那塊地方原先就是湖南會館,幾年前已拆了!蔽矣謫枺骸澳阒烂飨睦蠋熇桢\熙曾住在這兒嗎?”他思索了一下,認真地回答:“這倒沒聽說。但我聽人講清朝大詩人黃遵憲在香爐營頭條廣東嘉應(yīng)會館住過……”
盡管沒有得到肯定的回答,我仍然很高興,因為找到了湖南會館的舊址。黎錦熙肯定是在這里住過,毛澤東1919年9月5日給黎錦熙的明信片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北京宣武門外香爐營西橫街愉廬黎邵西先生收”。香爐營西橫街就是后來的香爐營西巷。
-北京和平解放后,毛澤東曾親往南新華街師大宿舍看望黎錦熙
毛澤東與黎錦熙的友誼持續(xù)了60余年。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毛澤東急切地打聽黎錦熙的情況,當?shù)弥柙趲煼洞髮W任文學院院長時,于3月的一天,驅(qū)車前往和平門外南新華街師范大學宿舍看望黎錦熙。黎錦熙事先得到通知后,從家中趕到院門口迎候。上午10時許,毛澤東一行到達北師大宿舍區(qū),他一下車直奔黎錦熙而去。一聲“黎老師”毛澤東的眼眶濕潤了,黎錦熙也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連說“不敢,不敢”。 “應(yīng)該,應(yīng)該,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嘛!古人尚且不忘培育之恩,今天亦應(yīng)該提倡嘛。”毛澤東真摯地回答著。
中午,毛澤東掏錢讓工作人員叫來了兩桌酒席,款待老師和幾位知名教授。席間他緊挨黎先生就座,親切話舊,非常興奮,直到日落才依依而去。此后,毛澤東幾次接黎錦熙到中南海敘談,有時也把另一位湘潭老鄉(xiāng)、畫家齊白石一同請去,共敘鄉(xiāng)情與友情。一次荷花盛開,毛澤東饒有興味地和黎錦熙一起泛舟共賞。1949年10月1日,黎錦熙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之邀,參加了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日理萬機,抽不開身去看望黎錦熙,就派秘書周小舟代為看望,常常捎去一些自己喜愛之物送給老師。周與黎也是湖南老鄉(xiāng),又兼與黎有師生之誼,所以樂為代勞,長此以往,形成習慣。
解放初期,毛澤東想請老師在政府部門擔任實職,黎以健康狀況不佳婉謝。后來,毛澤東了解到黎錦熙潛心于教育和著述,也就不再勉為其難。不久,毛澤東指定黎錦熙和吳玉章、范文瀾、成仿吾、馬敘倫、郭沫若、沈雁冰7人,共組“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黎錦熙被選為理事,后又被選為常務(wù)理事、副主席,兼方案委員會副主任和漢字整理委員會主任。此后,黎錦熙盡其所長,為漢字改革殫精竭慮,先后參加了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漢語規(guī)范化等大量工作,并著有《國語新文字論》、《論注音漢字》、《字母與注音論叢》、《文字改革論叢》等專著,達到了他學術(shù)生涯的巔峰,為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毛澤東曾在菜市口爛縵胡同湖南湘鄉(xiāng)會館召開驅(qū)張大會
從1918年3月開始擔任湖南督軍的張敬堯,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反動軍閥。他上臺后濫發(fā)紙幣、盜押礦產(chǎn)、強種鴉片、縱兵搶劫、無惡不作,引發(fā)了湖南全省人民的憤怒。當年9月,毛澤東在學生聯(lián)合會干部中醞釀驅(qū)逐張敬堯。他指出,北洋軍閥內(nèi)部直、皖兩系內(nèi)訌是驅(qū)張的大好時機,學生要作驅(qū)張運動的主力。12月學聯(lián)公開發(fā)表驅(qū)張宣言,一場浩大的驅(qū)張運動正式開始。這是毛澤東獨當一面發(fā)起的第一次有廣泛影響的政治運動。為擴大影響和取得全國各界支持,毛澤東率領(lǐng)赴京驅(qū)張代表團于1919年12月18日到達北京,這是他的第二次北京之行。
到京后,經(jīng)與各方協(xié)商組成了“旅京湖南各界聯(lián)合會”與“旅京湘人驅(qū)張各界委員會”。毛澤東重視新聞輿論的力量,成立了平民通訊社并任社長。他起草了大量驅(qū)張宣言、通電、文稿,分送京、津、滬、漢各報發(fā)表。
12月28日,毛澤東組織在湖南湘鄉(xiāng)會館召開“旅京湖南各界驅(qū)張運動大會”,在會上發(fā)表了演講。他的演講慷慨激昂,有理有據(jù),贏得了陣陣掌聲。參加大會者千余人,聲勢浩大。
-爛縵胡同北口與廣安門內(nèi)大街相交處,是北京一重要地理坐標
湖南湘鄉(xiāng)會館在南北向的爛縵胡同。爛縵胡同北起廣安門內(nèi)大街,南至南橫西街,是早在明朝時就已形成的古老胡同。我多年前去過,胡同里很安靜,有許多大宅門。湖南湘鄉(xiāng)會館就在走進胡同北口不遠,保存得很完好。
這次探訪前,我心里忐忑不安。近些年打通兩廣路,將菜市口胡同拓展為寬闊的菜市口大街,附近的多條胡同都被拆除了,爛縵胡同還在嗎?但我又想,爛縵胡同北口與廣安門內(nèi)大街相交處,是北京一處重要的地理坐標,是遼南京安東門舊址,或許不會輕易拆除吧。
坐車到菜市口下車后,順著路南往西走,不久就看到一座“遼安東門舊址”紀念碑。我心中一陣欣喜,這里沒有拆除,往南就是爛縵胡同。胡同里依然安靜而溫馨,進北口不遠路西101號看到兩扇紅色大門,門外還加了道鐵柵欄。門旁鑲有湖南會館的銘牌及說明。
北京湖南湘鄉(xiāng)會館是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由清代重臣曾國藩創(chuàng)建。據(jù)《北京湖南會館》載:“館共三十六間,內(nèi)設(shè)戲臺一座、文昌閣樓一座、東廳署、望衡堂、西廳及中庭均寬敞,為平時集會之所”。湖南會館為湖南學子進京趕學安歇之處,民國后逐漸成為湖南同鄉(xiāng)、學子赴京求學或謀生的旅居之所。有資料稱,毛澤東不僅在這里召開過驅(qū)張大會,還曾在會館居住過一段時間。
90年前,這里曾留下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的身影。毛澤東在這里大聲疾呼“張毒不除,湖南無望”,將驅(qū)張運動匯入到全國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的洪流中。
-毛澤東在陶然亭的珍貴留影
陶然亭路以南就是陶然亭公園,它占地頗大,北門在陶然亭路南側(cè),東門在太平街,南抵右安門東街,西達龍爪槐胡同以西。
早在遼金時代,這一帶是東城外的近郊區(qū),溪流縱橫宛如江南水鄉(xiāng),葦塘中有島嶼,島的西南部土丘高聳。元代在這里建慈悲庵,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經(jīng)明、清兩代的修繕、擴建成一定規(guī)模。庵內(nèi)主要建筑有觀音殿、準提殿、文昌閣等。文昌閣坐北朝南,高約十米,閣前有一小方亭,樓上朝南一面有廊,可憑廊遠眺。閣內(nèi)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民間傳說他們是主宰文運興衰和功名利祿之神,一直是明清兩代進京趕考的考生們頂禮膜拜的圣殿。
清康熙二年(1663年)曾重修慈悲庵,康熙三十四(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jiān)理黑窯廠時,常到慈悲庵游玩?吹竭@里三面臨湖,景色不錯,就在慈悲庵西院建一座小亭,后又將小亭改為三間敞軒,取白居易詩中的“更待菊花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中的“陶然”二字,命名為“陶然亭”。由于該亭為江藻所建,又稱江藻亭或江亭。亭建成后,江藻常邀請一些文人墨客、同窗好友到陶然亭內(nèi)飲宴、賦詩,這里成了文人雅聚的地方,留下了許多詩文。詩文的渲染使陶然亭很快名聲遠大于原來的慈悲庵。
自晚清以來,這里逐漸荒蕪,人煙稀少,卻恰好易于避開敵人的耳目,因而成為革命者活動的好場所,留下了許多革命者的足跡。清末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都曾在此計議過變法維新!拔逅摹边\動前后,許多革命者也在此活動。
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與在京“輔社”成員羅章龍、鄧中夏等在慈悲庵內(nèi),共同商討驅(qū)除湖南軍閥張敬堯的斗爭。會后在慈悲庵山門外大槐樹前合影,留下了珍貴影象。
不僅毛澤東在此留影,當時的許多革命者都曾到這里秘密活動。同年8月16日,周恩來與覺悟社成員和李大釗領(lǐng)導的少年中國學會、人道社等進步團體20余位代表在此集會,討論“五四”運動以后革命斗爭的方向及各團體聯(lián)合斗爭等問題。1921年夏,李大釗通過少年中國學會會員陳愚生,以其夫人新葬于陶然亭畔,要為其夫人守墓為名,租賃了慈悲庵南房兩間,作為進行革命活動的據(jù)點。鄧中夏、惲代英、高君宇等常來此參加會議。
-毛澤東故地重游,陶然亭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開辟的首家公園
1950年底,毛澤東由羅瑞卿陪同,來陶然亭故地重游。他看到慈悲庵前的老槐樹,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毛澤東指示說:“陶然亭是燕京名勝,這個名字要保留!1952年,北京市衛(wèi)生工程局組織了7000名民工,清理擴展了景區(qū)環(huán)境,仍以“陶然亭”命名了這座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開辟的首家公園。
陶然亭的創(chuàng)建人江藻當年在《陶然吟》詩中曾提到這株老槐樹:“涼霄千頃霽月明,霜天萬灶寒煙起。三時眺望盡有得,老樹寺門閑徙倚。”我從小就常來到陶然亭玩,慈悲庵是常到之處。這次重游,慈悲庵門前景物依舊,連老照片上那座花瓶式的外院小門都保留著原貌。只是老槐樹已非原樹,而是1979年選近似株形補栽的,現(xiàn)在也已枝繁葉茂,綠蔭如蓋。
-毛澤東曾在法源寺為恩師守靈
1919年楊昌濟積勞成疾,終于病倒。他先住在西山療養(yǎng),12月初病情加重,由西山轉(zhuǎn)入北京德國醫(yī)院住院治療。
毛澤東第二次來京,得知恩師病重住院,幾次到醫(yī)院探望。楊昌濟在重病中仍不忘毛澤東。他致信時任廣州軍政府秘書長、南北議和代表的章士釗,推薦毛澤東和蔡和森。信中說:“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nèi)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用二子!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溘然長逝。毛澤東悲痛萬分,與楊開智、楊開慧兄妹共同料理后事。楊昌濟在法源寺停靈,毛澤東在寺內(nèi)為其守靈多日。1月22 日,蔡元培、章士釗、楊度、黎錦熙等與毛澤東聯(lián)名在《北京大學日刊》發(fā)出啟事,公布楊昌濟病逝的消息,介紹他的生平業(yè)績,并為其募捐。1月25日楊昌濟在京友人在法源寺設(shè)祭追悼,許多人送了挽聯(lián)。蔡元培的挽聯(lián)中寫道:學不厭,教不倦,本校失此良師。概括了楊昌濟勤奮的一生。
有“京城第一古剎”之稱的法源寺,在宣武區(qū)南橫西街以北。法源寺始建于唐代。唐貞觀十九年(645年)春,唐太宗李世民率軍親征高麗,他將幽州作為兵馬糧草集結(jié)地。當年冬天返回幽州時,為悼念陣亡將士,下令在幽州建造一座寺廟,命名為憫忠寺。寺院的建造拖延了幾十年,直至女皇武則天登封元年(696年)才建成。公元 845年,唐武宗下令毀棄天下佛寺數(shù)千處,遣散僧人數(shù)十萬,史稱“武宗滅佛”,憫忠寺成為幽州地區(qū)僅存的一座寺廟。然而公元882年的一場大火,幾乎將憫忠寺毀于一旦。十年后,駐守幽州的節(jié)度使李匡威重建憫忠寺,并增建了一座面闊七間、上下三層的憫忠閣,在幽州城中倍感雄偉,留下了“憫忠高閣,去天一握” 的民諺。
遼代,由于天災(zāi)人禍,憫忠寺多次毀圮,又多次重修。遼咸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改稱大憫忠寺,基本形成了今日規(guī)模和格局。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師募資進行修葺,易名為崇福寺。
滿清立國后,朝廷崇戒律,在該寺設(shè)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應(yīng)詔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御書“法海真源”匾額,此匾現(xiàn)仍掛在大雄寶殿上,并在寺內(nèi)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稱頌了法源寺為京城第一古剎的地位。清代皇帝對法源寺極為重視,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都為寺院題寫過匾額、對聯(lián)、碑文,F(xiàn)在的法源寺格局仍保留著清代重修后的樣式。
清末民初法源寺成為北京最大的停靈寺院之一。戊戌六君子被殺后,譚嗣同等曾停靈法源寺內(nèi)。
法源寺還以花事著名,早年是海棠,后來是丁香名冠京城。清代的宣南詩社經(jīng)常來這里賞花,康、乾以后詩人的詩集,有不少有關(guān)法源寺花事的詩。林則徐、紀曉嵐、龔自珍等都曾留下過足跡和詩篇。當每年春末幾千株丁香盛開時,這里是一片香雪海。1914年,法源寺曾舉辦過百人賞丁香詩會。1924年4月,詩人徐志摹也曾陪印度詩人泰戈爾來寺賞丁香。
新中國成立后,對法源寺進行過多次修繕。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在1956年就將中國佛學院設(shè)于寺內(nèi),1980年又于寺內(nèi)建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使之成為佛教文化與佛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青年毛澤東在宣南的這些足跡,為歲月刻下了深深的年輪。
-文并攝影/陳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