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件文物多為青花瓷器型多為口徑各不相同的碗、碟
“南澳I號”古沉船遺址搶救性發(fā)掘重啟后,首批文物終于出水了。記者昨日從汕頭市有關部門獲得證實,在4月10日水下考古隊員兩次下水探摸時,已有部分散落在古船淤泥中的文物得以重見天日。
出水文物器型多為碗、碟
昨日,記者從汕頭市文廣新局得到證實,就在打撈工作開始的次日,“南澳I號”水下考古隊就已打撈出水近百件古瓷器,多為青花瓷,器型多為口徑各不相同的碗、碟。這是重啟“南澳I號”古沉船文物搶救性發(fā)掘工作后,首批打撈出水的文物。不過,該局未透露打撈出水的古瓷器的類型等信息。
記者了解到,文物出水后,工作人員將首先對其進行編號。由于長期浸泡在海水中,“南澳I號”瓷器已滲入了海水鹽分等礦物質,一旦脫離原來環(huán)境,在風吹日曬下很容易出現(xiàn)釉面龜裂等情況。為此,按照相關程序,在古瓷器被打撈上船送入博物館前,打撈船還將用容器裝載文物進行清水脫鹽處理。
作為文物的岸上脫鹽清洗的管理單位,汕頭市南澳縣博物館館長黃迎濤說:“我們已做好了出水文物進館脫鹽編號的準備,一切就緒!
文物上岸后安保措施嚴密
為迎接將要上岸的“南澳I號”文物,博物館已給它們營造了一個250平方米的“新家”。
這個“家”設在博物館五樓,已加裝防盜門窗,房內豎起牢固的鐵架,準備安放出水瓷器等文物。黃迎濤表示,這里還會增加除濕、恒溫等設備。
為保證文物安全,記者發(fā)現(xiàn),若要進入該處,首先須經(jīng)過兩道鐵門,這兩道鐵門的鑰匙,分別由博物館兩位負責人保管,外人若要進入,需要兩人同在才可打開大門。
另一雙敏銳的“天眼”更是時刻盯著這里,它就是博物館的視頻監(jiān)控和報警系統(tǒng),一旦有人非法闖入,系統(tǒng)將會發(fā)出報警,并自動聯(lián)網(wǎng)110。
此外,為保證打撈作業(yè)和文物安全,從昨日起,汕頭海事局已發(fā)布航行通告,提醒所有過往該水域的船舶,注意瞭望安全通行。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南澳I號”船體可拆解打撈
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也參與了“南澳I號”的搶救性發(fā)掘工程。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張威告訴記者,“南澳I號”的瓷器來自于福建漳州,雖然收藏價值不一定很高,但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很重要。這主要證明了明清之際,雖然官方強調海禁,但海上貿易從未斷絕。
在今后瓷器全部出水后,“南澳I號”古船船體同樣是一件極有研究價值的文物,但打撈方案仍未確定。
張威認為,“南澳I號”應該不會采取整體打撈,因為和“南海I號”在海底所處條件不一樣。假如有必要打撈船體的話,可以采取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的打撈方式,即拆解打撈。
張威說,當時對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考古人員將船體進行了拆解,對511塊船板逐個編號、繪圖、拍照后,按順序打撈出水,就地進行防霉保濕處理后,再包裝封箱運輸。
(記者陳正新、肖成、王鵬)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