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慰金不是簡單的“獻愛心”,它其實是一種國家責任。正如呼之欲出的刑事受害人補償制度。自然災害造成公民死亡,即使完全是天災所致,作為公民庇護所的國家,也有責任對公民的危難伸出援手。
8月22日,民政部部長李學舉表示,“8·17山東華源煤礦潰水事故”屬于自然災害事故,對于因自然災害死亡的公民,目前在我們國家還沒有補償或者其他的資金,不過,民政部正在研究,要給這類死亡公民一定數(shù)額的撫慰金,爭取今年付諸實施。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國家,長期以來,我們的救災模式主要以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為第一要義,國家的救災款只用于解決災區(qū)民眾吃飯、穿衣、住房方面的困難問題,應該說,這是一個務實的救災模式。但也要看到,救災要“務實”也要“務虛”,災區(qū)民眾固然為生活艱困而恐懼,同時他們也背負著災難給他們帶來的精神上的打擊,其中最沉重的莫過于親人的不幸逝去。對此,國家向這些家庭提供撫慰金,就是向他們傳達國家對于逝者的悲痛,傳達國家對于破碎家庭的殷切關懷,這是“以人為本”的應有之義。
撫慰金不是簡單的“獻愛心”,它其實是一種國家責任。正如呼之欲出的刑事受害人補償制度,國家之所以要對刑事被害人所遭受的損失予以適當經濟補償,是因為國家對犯罪的防范責任未能圓滿履行。而自然災害造成公民死亡,或多或少與國家未能圓滿履行保護公民生命健康的責任有關,即使完全是天災所致,作為公民庇護所的國家,也有責任對公民的危難伸出援手。
可以看到,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公民福利不斷增加的時代———從免費婚檢,到兒童醫(yī)保、農村低保、居家養(yǎng)老……以及即將出臺的死亡撫慰金———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國民福利體系輪廓正逐漸清晰,雖然這一體系完全建立還有待時日,雖然這一體系還存在種種待解難題,但不管怎樣,一切以人為中心,以民生為本位,應該成為中國未來發(fā)展的主旋律。
不過,當下也有一些人對國家的公民福利開支日漸龐大心存擔憂,他們認為,福利開支將浪費社會資源,降低了經濟投資能力和生產力,最終可能拖垮經濟。這樣的觀點,在當下的中國,其實過慮了,福利制度也是生產力,因為福利制度維護著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公平、維系著社會凝聚力、呵護、滋養(yǎng)著社區(qū)和家庭……倘若這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不存在,那么對經濟發(fā)展將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也正因如此,雖然許多發(fā)達國家感覺福利制度是一個包袱,但很少嘗試過大規(guī)模削減福利,而只是進行現(xiàn)有福利制度改革,提高福利供給效率,降低成本而已。其實,個體權利的強大決定著國家的強大,公民福利的繁榮也造就著國家的繁榮。
“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公民受國家庇護與恩澤越多,他對國家的熱愛就會愈深沉,對于國家的忠貞就會愈執(zhí)著。國家是由無數(shù)個家所組成的“大家”,是每一個公民的避風港與安樂窩。因此從搖籃到墳墓,國家有義務對公民盡心盡責,讓公民無處不在感受到國家寬厚的肩膀。如此,國家才有凝聚力,國民才有自豪感,愛國這時候會變得順理成章,因為每個人都已真切感到,這個國家實實在在值得去愛。(北京媒體從業(yè)者 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