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09年社會和諧穩(wěn)定面臨的新形勢,《瞭望》新聞周刊專門邀請長期在一線采訪群體性事件、對此問題素有研究的3位記者,請他們進行預測、分析。他們認為,2009年有可能成為群體性事件高發(fā)的年份,同樣有可能是深化改革、創(chuàng)造社會和諧的新契機。(《瞭望》新聞周刊1月5日)
回顧2008年,群體性事件恐怕是無法繞開的一個話題。從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甘肅隴南事件,再到幾個地方的出租車罷運事件等。雖然,這些群體性事件尚屬“人民內部矛盾”,但事件仍然讓人心悸,讓人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而憂慮。
2009年有可能是“群體性事件高發(fā)年”,恐怕不是無厘頭的臆測。概括起來,我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百姓權利的覺醒,維權意識明顯提升。百姓權利一旦不能伸張,或被打壓,便可能異化為群體性事件。二是在改革進程中,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帶來利益的碰撞和深層矛盾的暴露。特別是以往諸多尚未解決的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最終積累成民怨可能隨時噴出,釀成群體性事件。三是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是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一大“催化劑”。收入減少、就業(yè)難度大,將會導致社會情緒波動,為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埋下伏筆。
百姓不是“刁民”,這是社會共識。但不是“刁民”的公眾有的之所以成為“暴民”,與民意渠道不暢通、政府不能及時化解民怨有著很大關系;仡2008年爆發(fā)的“官民沖突”造成的群體性事件,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一些地方發(fā)展中存在“權力金錢化”傾向,違背了科學發(fā)展的標準,侵害了群眾利益。同時,一些干部長期脫離群眾,對群眾缺乏感情,漠視群眾呼聲,導致矛盾不斷積累、激化。這正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所說:“群體性事件破壞性升級,不是因為老百姓的訴求多了,而是由于一些干部的責任心少了。為什么干部的責任心少了?因為他們的利益不是與群眾,而是與投資者和官場聯(lián)系在一起的。看到了這一點,也就看到了矛盾的癥結!
更令人憂心的是:化解群體性事件高發(fā)最有效的途徑——政府社情民意通道至今處于“腸梗塞”。1月5日的《人民日報》報道,據(jù)最新調查顯示,96.8%的網友認為政府社情民意通道不暢通,政府反饋不及時、有推諉塞責現(xiàn)象、溝通渠道形同虛設。百姓和政府交流、溝通的渠道不暢通,政府不問百姓事,將百姓置于有理無處講、有冤無處訴、合理訴求無人滿足的尷尬境地,勢必“逼”出波及面較廣的集體無理性發(fā)泄。
如文章開頭所引述的,2009年可能是群體性事件高發(fā)年,但也可能成為深化改革、創(chuàng)造社會和諧的新契機。對此,筆者深表贊同。既然矛盾是可以預測的,并且也認識到群體性事件爆發(fā)的癥結在于基層政府。那么,最簡捷、最有效的辦法是:政府決策要民主、科學,權力必須退出市場,防止與民爭利,形成基本和諧的“官民關系”;必須建立健全尊重民意的體制與制度,不斷拓寬民意表達的渠道,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推動民主;一些基層領導干部遇到矛盾必須戒除拖、躲、捂、推等僵硬的工作方式,防止群體性事件“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假如將群體性事件比作一場大火,政府扮演的角色不是滅火的“消防隊”,而是要求基層干部用真心對待群眾,用真情撫慰情緒,用真誠面對矛盾,不推諉,不扯皮,不冷漠,將可能引發(fā)大火的“薪柴”潤濕,減少或者杜絕“小火星”燃起。誠如是,群體性事件就能防患于未“燃”。(惠銘生)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