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5日電 《香港商報》15日刊出署名文章《兩岸三地關系考政治智慧》說,隨著臺灣與大陸內地實現(xiàn)“三通”,經濟、文化和人員交流全方位突破,港臺關系固然“水漲船高”,但在兩岸三地關系中的地位和角色開始變得微妙復雜。能否妥善處理這樣的關系,對香港的政治智慧是嚴格考驗。
文章摘編如下:
4月6日上午,應臺北市市長郝龍斌的邀請,上海市市長韓正率領由260余人組成的上海市政府訪問團抵達臺北,展開對臺灣為期4天的訪問。韓正出席“上海-臺北城市論壇”,見證雙城簽署4項合作備忘錄;推介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上海市政府訪問團,與臺北市在經濟、文化、旅游、科技、環(huán)保、農業(yè)等方面深入交流。上海企業(yè)與臺灣企業(yè)簽署一批經貿合作項目。代表團還參訪了臺北縣、臺中市和桃園縣。
就在約一周前,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公布,從4月1日起,“港臺經濟文化合作協(xié)進會”(簡稱協(xié)進會)正式成立。多個政策局及相關半官方機構,包括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商務及經濟發(fā)展局、民政事務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運輸及房屋局、保安局、政府新聞處、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貿易發(fā)展局、香港旅游發(fā)展局等高層代表,出任理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負責協(xié)進會的秘書處工作。
香港、上海、臺北,兩岸三地全方位的經濟、文化和人員交流,為2010年遲來的春天增添喜氣。
對于香港來說,好事成雙。4月7日上午,行政長官曾蔭權及廣東省省長黃華華于人民大會堂簽署《粵港合作框架協(xié)定》。這是經國務院批準、粵港之間簽署的第一份綱領性文件,把《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關于深化粵港合作的規(guī)劃轉化為政策措施。
在大陸內地與臺灣實現(xiàn)“三通”之前,香港作為兩岸交流的中介,分別與內地和臺灣的關系領先于臺灣與大陸內地的關系。那時,沒有形成兩岸三地錯綜的“三角”關系。香港在兩岸關系中左右逢源。
隨著臺灣與大陸內地實現(xiàn)了“三通”,經濟、文化和人員交流全方位突破,香港與臺灣的關系固然也“水漲船高”,但在兩岸三地“三角”關系中的地位和角色開始變得微妙和復雜。能否妥善處理這樣的“三角”關系,對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和居民的政治智慧是嚴格的考驗。
必須清醒地看到:
第一,在可預見未來,香港與國家主體、尤其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一體化將顯著超前于臺灣與大陸內地、香港與臺灣的經濟關系。即使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ECFA),臺灣與大陸內地的經貿關系不可能望香港與內地在CEPA不斷深化下的經濟一體化之項背。
受制于香港在國家中的憲制地位和經濟融合的實際情況,香港與臺灣的經貿關系也不可能同香港與內地的同日而語。
第二,在總體上,香港與臺灣經貿關系不可能超越香港與內地、大陸內地與臺灣經貿關系,但在局部,兩岸三地經貿“三角”關系可能出現(xiàn)“錯位”發(fā)展。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yè)發(fā)展上,臺灣與大陸內地之間的合作可能領先于香港與內地。
目前,香港金融業(yè)明顯領先于臺灣和內地,但是,誰能打保票一定能保持到將來?以人民幣、港幣、臺幣三種貨幣的關系而言,可預見未來,臺灣與大陸內地經濟邊界是清晰的,人民幣與臺幣的關系也容易把握;香港經濟必定融入國家主體經濟,港幣何去何從就將成為考驗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和居民的頭痛問題。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應當對可預見未來兩岸三地“三角”關系做全面深入的研究。
從以往“中介”轉變?yōu)椤白灾鳌,不僅繼續(xù)推動臺灣與大陸內地經濟、文化和人員交流,更重要的是,把發(fā)展香港與臺灣經濟、文化和人員交流作為促進香港本身經濟轉型、社會發(fā)展的資源。把定方向——無論今后兩岸關系出現(xiàn)怎樣的起伏,始終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置于首位。(周八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