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5月24日電 “5.·12”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災區(qū)生命、財產(chǎn)慘痛損失,令全中國乃至全球華人為之震驚、為之痛悼。他們不遺余力地出錢出力,以各種方式表達對災區(qū)和災民的支持、關懷和悼念。美國《僑報》5月23日刊發(fā)評論稱,在用各種形式表達哀思、展現(xiàn)支持之際,每一個人都應隨時提醒自己,多一些實際行動,少一些行為藝術。
文章摘錄如下:
此時此刻,無論用什么方式、什么語言表達對死者和幸存者的追思、同情和支持,都是可以理解、毫不為過的。用各種活動為災區(qū)募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原本是幫助災區(qū)和災民的大好事、大善事,但個別募捐者卻似將形式看得比募捐本身更重要,有興師動眾搞籌款晚宴,所得款項卻寥寥無幾;有穿著累贅的漢服亮相籌款活動,熱鬧比別人多籌款所得卻比別人少。
籌款活動的意圖是善款,主角是不在場的災區(qū)和災民,個別人恐怕是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當作了這一活動的主角。大災當前,把災情、災區(qū)和災民當作主角、放在心中、擺在首位,踏踏實實地為他們盡一份心,盡一份力,社會是不會忘記你的,就算真成了無名英雄,又有什么關系?倘若把籌款賑災當作個人秀的大好舞臺,把自己放在活動的焦點、中心,就算真?zhèn)弄出點響動又能如何?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庭廣眾之間,眾人的心里都有桿秤,眾人的眼睛是看得明白的。
亡者最大,先死為神,上香、燃燭、點煙,都是表達追思的一種方式,本身無可厚非,但過于追求這種形式上的東西,卻在有意無意間將悼念本身淡化、虛化,說到底,是用一種凝重、嚴肅的形式,把追悼和哀思的凝重和嚴肅沖淡了。
地震雖已過去多日,但抗震救災工作卻只能說剛開了個頭,傷者的治療恢復、災民的安置撫慰、災區(qū)的清理重建,都絕非三月五月、甚至三年兩載可以事功的,這些都需要全中國各地和海內(nèi)外同胞持續(xù)不懈的關注,需要踏踏實實的幫助和實實在在的牽掛。對災區(qū)的不幸者們而言,某片安謐星空下的999支閃爍蠟燭,恐怕比不過同等價值的幾十箱凈水;鏡頭前募捐者花費半小時穿上的曲裾漢服,恐怕比不上無名好心人送來的、用同樣多布料裁制的蔽體單衣。畢竟,此時此刻災情最大,災民才是理所當然的主角。(陶短房)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