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不能和“僑”分開,即使到退休后,我還是和“僑”“難分難離”,村里的歸僑僑眷有事找我,難道我能拒絕嗎?海外相親來信請我?guī)椭鉀Q些事情,我能不去做嗎?
無論在鎮(zhèn)里,還是村里,大家都把我當做長輩來尊重,但我認為其中還是有“僑”的因素,而在這個“僑”背后,是我全部的感情……
1
我出生在福州閩侯荊溪徐家村,歷史上這里就是著名的僑鄉(xiāng),村里的人大多到東南亞謀生,只是隨著歷史發(fā)展,人們此一時彼一時地相對集中在其中一個國家。
在我年輕時,村里人比較多的是在緬甸,這不是因為緬甸比別的國家好,可能是那兒比較適合在那創(chuàng)業(yè)的福州人,所以村里的人,你帶我、我?guī)愕卦絹碓蕉嗟骄挼,并且都能很快地立住腳。
其實,村里人到海外都是有原因的,如果家鄉(xiāng)的情況好,人們還是想留在家里,每次出現(xiàn)成批出國,都是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或社會動蕩變化。
在我的記憶中,日本侵略中國時,村里平靜的日子就被打破,那時有人就開始離開,到了日本占領(lǐng)福州時,出去的人就更多了。
那時,我在位于福州烏山的福建學院讀中學,日本人來時,學校被迫停學。當福州被日本人第二次占領(lǐng)時,學校就遷到閩清。由于日本人軍力有限,他們只能占領(lǐng)閩侯白沙以南,而我們是在白沙以北的閩清,雖然我們躲過了占領(lǐng),但和家里的聯(lián)系中斷,讀書所用的費用都接濟不上。無奈之下,我只好自告奮勇地孤身潛回家,帶著同學的信,一家家地收錢,然后再揣著他們的錢偷偷越過封鎖線回到學校。
可沒多久,所帶的錢又用完了,這時無論是我,還是別人都沒勇氣再回到敵占區(qū)去冒險,大家只好輟學離校,我也因此第一次失學。
抗戰(zhàn)勝利后,我也沒有復學,而是在家跟著父親干農(nóng)活,雖然生活得比較清苦,但覺得自己就是這個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