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5日電 臺“立法院”10日晚三讀通過“自由貿易港區(qū)設置管理條例”,臺當局稱法案通過后,最快在今年第三季接受申設自由貿易港區(qū),以“境內關外”的自由港區(qū)特質與世界市場接軌。
臺灣的媒體報道稱,大陸貨物也可自由進儲港區(qū),原本在臺灣接單、大陸生產的產品有一成將可留在臺灣生產。并預料5年內將增加1兆的進口貿易量,促成2000多億元的投資,創(chuàng)造17萬個工作機會。
報道稱,這無疑是個誘人的遠景,似乎也勾勒出未來臺灣將出現多個國際貨運大港的美好藍圖。但事實上,臺灣第一大商港的高雄港目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隱憂,營運發(fā)展和國際競爭力正在不斷的下降,尤其貨柜裝卸量這幾年的排名已從原來的世界排名第三掉到第六,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岸遲遲無法“直航”,使貨柜流失嚴重。
文章稱,顯然,兩岸“直航”是自由貿易港區(qū)設置成效顯現的關鍵因素,而目前兩岸貨物仍需經第三地中轉,無論時間、運輸成本和報關手續(xù)都無形中增加許多,即便自由港區(qū)的政策再寬松、誘因再多,也無法帶來更多商機。
所以自由貿易港區(qū)的設置短期內雖然能為高雄港的營運帶來曙光,但長遠能否振衰起敝,令高雄港重新拾回世界貨柜量坐三望二的昔日榮景,仍令人存疑。
報道稱,這所謂的“拼經濟”的“財經六法”中,“兩岸關系條例”中的“直航”問題正是自由貿易港區(qū)的配套政策,也可以說是缺之不可,如果不能清除阻礙兩岸貿易發(fā)展的絆腳石,等于筑了大巢,也引不來鳳凰。又如何寄望帶動產業(yè)發(fā)展吸引投資呢。
文章在最后指出,由此可見,是否開放兩岸“直航”是關系到自由貿易港區(qū)國際競爭力優(yōu)劣的“緊箍咒”,這就好像一只渴望振翅高飛的大鳥,被縛住了翅膀,只能望天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