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0月16日電 題:防毒:有害氣體不能放入一絲一毫
——中國神舟神箭研制的12大攻關奇跡之五
作者:馮春萍
2001年7月,夏日的巴丹吉林沙漠熱浪滾滾。湛藍的天空掛著朵朵白云,陽光傾瀉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無遮無攔,呈現(xiàn)出西北荒原特有的景致。神舟飛船返回艙一次例行的綜合空投試驗正在這里進行,以進一步驗證神舟飛船返回技術的可靠性。
那一天,一架銀白色的大型運輸機將模擬飛船返回艙從高空拋下,只見返回艙上五彩繽紛的引導傘、減速傘、主傘相繼打開,拉著返回艙徐徐飄落,傘花盛開在藍天白云間甚是美麗,但試驗人員卻無心欣賞,此時,他們更關心試驗數(shù)據(jù)。
隨著“咚”的一聲悶響,飛船返回艙從空中落下,一股微黃的塵煙揚起,F(xiàn)場科技人員很快跑著圍攏過去,仔細查看返回艙外表的撞擊情況。接著按程序打開了返回艙艙門。就在這一瞬間,一股白煙從艙中逸出,近在門前站立著的人都聞到了一股刺鼻的怪味!坝悬c像燃放爆竹后的火藥味兒”,一位參加試驗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返回艙里怎么會有味?如果航天員在里面會有怎樣的影響?這是一次偶然發(fā)現(xiàn),有點意外。神舟一號、神舟二號都已成功地發(fā)射過了,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現(xiàn)象。后來一分析,正常發(fā)射飛船時,返回艙要在落地一段時間后才開艙,那時味道已散開了,也就沒人太留意。而作試驗不同,返回艙落地沒一會兒就開了艙,彌漫在艙內的異味還沒來得及飄走。
怪味引來警覺。馬上報告。上級有關部門得知消息后高度重視,指示成立專題組研究解決這一問題。
經仔細檢查后發(fā)現(xiàn),返回艙艙內有害氣體嚴重超標,其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這股怪味的存在非同小可,它對未來升空的航天員將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甚至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在飛船總指揮袁家軍、總設計師戚發(fā)軔的親自帶領下,專題組立即著手投入緊張的戰(zhàn)斗。飛船總體設計人員與有關系統(tǒng)人員投身其中,查設計方案、圖紙,查工藝質量控制環(huán)節(jié),希望通過一一排查,找出設計缺陷,截斷有害氣體來源。
循著蛛絲馬跡,疑點漸漸浮出水面。經過多次分析試驗,科研人員認為“元兇”主要來自兩個渠道:一是火工品工作時向艙內泄漏的燃氣,二是從艙內非金屬材料中脫出的有害氣體。原來,飛船返回艙內的火工品種類很多,這些火工品工作后產生的氣體泄露到了返回艙內,艙是密封的,氣味自然逸不出去。
若是過去研制返回式衛(wèi)星,不會遭遇這樣的大麻煩,因為如果航天器內沒有人,返回艙里即便有點什么氣味,恐怕也就忽略不計了,不存在對人的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有人與無人的巨大差別,在讓設計與研制人員品嘗到沒有經驗而付出慘重代價的苦澀滋味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研制工作中的技術難度之高與在這條路上跋涉的艱難。如何解決艙內的有害氣體問題呢?
改進火工品首當其沖。
飛船上任何一點小小的改動,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要涉及許多環(huán)節(jié)以及不少研制單位,火工品的改進也是如此。對于返回艙內使用的幾種主要火工品,研制人員進行了單項密封試驗和整艙綜合點火試驗,之后組織有關專家對各種火工品的密封結構設計、墊圈選擇和安裝工藝等措施進行復查,全方位查找泄漏之謎。
改進-生產-試驗、再改進-再生產-再試驗的過程必不可少。每改一次,都要經過地面試驗驗證改進效果,不行就再改,直到達標為止。
但火工品的改進只能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卻并不能做到徹底“排毒”。有效的“排毒療法”還需雙管齊下甚至多管齊下。
戚發(fā)軔總師帶領攻關組做了無數(shù)次的試驗,想了各種各樣的對策,最后還是用大禹治水的辦法,先“疏”后“堵”,在飛船返回艙身上鉆通一個個“神秘”的小孔,既能把有害氣體排出艙外,消除隱患;又能保證艙外的氣體流不進艙內來,保持密封。同時,他們還新研制了一個有害氣體過濾器,做到了多重保險。
就這樣,對付有害氣體的攻關戰(zhàn)在不知不覺間打了兩個年頭。
2003年5月,肆虐的“非典”疫情正在北京無情地蔓延,空氣里似乎都彌漫著SARS病毒。這時,飛船研制者對飛船返回艙內里有害氣體的嚴厲“打擊”也到了最緊要的檢驗關頭。5月中旬,又一次大型綜合試驗如期進行。檢測數(shù)據(jù)表明,有害氣體產生的源頭已被徹底控制,神舟飛船返回艙內異味不復存在,兩年的綜合治理終于大見成效。
飛船研制者為此有理由相信,當乘神舟巡天的中國航天員返回家園時,一定會帶著舒展的笑容走出環(huán)境宜人的返回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