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于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岸邊,此處東西兩山對峙,伊水東流,望之若闋,故稱伊闋。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余品,數量之多位于全國各大石窟之首。其氣魄之博大,蘊涵之深邃,雕刻之精湛,堪稱世界雕塑藝術寶庫中光彩奪目的奇葩。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北魏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所以對開窟造像不遺余力。其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等諸朝大力營造。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時期,由于太平公主和武則天崇尚佛教,龍門石窟又迎來了開鑿的第二次高峰。經過這些朝代400多年的苦心經營,它現在已是一個擁有石窟1352個,佛龕750個,造像10萬尊,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塊,佛塔40余座的大規(guī)模石窟群。
石窟內的造像內容豐富,造型精美,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佛教、繪畫、雕刻、服飾、樂舞、書法和建筑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其中“龍門二十品”是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龍門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以及建于唐代的潛溪寺、看經寺、萬佛洞、奉先寺、大萬伍佛洞等。北魏開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西山,唐代開鑿的石窟則分散在西山和東山。
來源:河南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