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機構從勞動者維權的個案中,既然已經查到企業(yè)違法事實的普遍存在,為什么又不去追查和深究呢?勞動者舉證什么,就查處什么,放著明顯的違法事實而不去追究資方法律責任,這是目前《勞動合同法》的最大問題。
記者從江蘇省南京市一些法院獲悉,自《勞動合同法》生效以來,到法院打勞動爭議官司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僅南京市秦淮區(qū)法院今年前4個月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即為89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31%,而玄武、六合等區(qū)法院此類案件同比增長數甚至更高。(5月10日《法制日報》)
“民舉法究”是《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表現出來的最鮮明特征,《法制日報》這篇報道向公眾傳達了一個只有勞動者維權法院才受理的司法姿態(tài)。筆者在為勞動者高漲的維權意識感到欣慰的同時,似乎也看到了另外一個情形,那就是還有大量的違犯《勞動合同法》的事實游離于法院司法程序之外,幾乎所有的勞動者維權案件均是由勞動者提出,而幾乎所有的資方都在與《勞動合同法》打著“擦邊球”。在司法領域,“民不舉法不究”似乎成了一種司法慣性,而正是這樣一種司法慣性,使得我們的法律過多地依附于受害者維權自醒,而非依附于法律約束和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的司法自覺。《勞動合同法》賦予勞動者的利益,依舊需要法律的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才能得以變現。
《勞動合同法》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多災多難的命運,而這種“多災多難”往往要集中體現在處于維權劣勢的勞動者身上。與資方堅挺的質疑、怒吼形成反差的,是勞動者維權的弱音,盡管擁有法律賦予的“尚方寶劍”,但其維權之舉大部分實屬出于無奈和僥幸。筆者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基本事實,無論法院還是勞動仲裁機構,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份數增加再多,仍舊是違犯《勞動合同法》案件份額當中的極少數。在這極少數的維權案件中,真正觸及資方利益的大案、要案從未走進司法程序。在眾多的勞動者維權案件中,資方肆意踐踏《勞動合同法》的行為俯拾即是,卻為什么走不進法院和勞動仲裁機構的司法視野?
從勞動仲裁機構和法院的信息中發(fā)現,提請仲裁或選擇打官司的勞動者,絕大多數來自物業(yè)公司、飯店等服務性行業(yè)。而這些人幾乎都沒有和服務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且都選擇在離職后或已決定離職時才提請仲裁和訴訟。我們的司法機構從勞動者維權的個案中,既然已經查到這些行業(yè)均沒有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這一違法的既定事實,為什么又不去查處和深究呢?勞動者舉證什么,就查處什么,放著明顯的違法事實而不去追究資方法律責任,這就是目前《勞動合同法》的最大問題。
世界上任何一部法律依賴自身力量,均不能阻止違法犯罪的利益驅動;法律公平與正義的車輪,亦不能單純依賴受害者的維權自醒而艱難前行。我們不能否認維權者的自醒可以彰顯法律的尊嚴,但問題是我們的社會成員還沒有能力達到完全自醒的法律意識高度。筆者以為法律約束力的蒼白無力和司法執(zhí)行力的懶惰懈怠,足以讓一部法律變得毫無震懾力而形同虛設,最終失去是這個社會應有的和諧動力!秳趧雍贤ā番F在已經不需要專家們的解惑和理論界的釋疑了,需要的是司法層面的執(zhí)行策略和社會成員的共同遵守。所以,“民不舉法不究”的司法常態(tài)就應該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司法機構的積極作為。(李承志)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