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操成人,亚洲午夜免费视频,东京加勒比无码av,亚洲五月婷婷,大学生男男gay啪啪网站,狼狼色丁香久久女婷婷综合,午夜视频体验区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能源中國|統(tǒng)籌轉型與發(fā)展:全面綠色轉型下的產業(yè)動能煥新

積極培育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的接續(xù)轉換,是推動能源等行業(yè)轉型和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一步。各行業(yè)如何抓住這一新舊動能交替的機遇,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綠色增長?6月20日14時,中國新聞社國是直通車舉辦“能源中國——統(tǒng)籌轉型與發(fā)展:全面綠色轉型下的產業(yè)動能煥新”主題活動,10位專家與會展開深入探討,經驗共享。

分享到:
圖文滾動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4-06-17 17:01
    积极培育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是推动能源等行业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各行业如何抓住这一新旧动能交替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6月20日14时,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举办“能源中国——统筹转型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下的产业动能焕新”主题活动,10位专家与会展开深入探讨,经验共享。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16
    庞无忌: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新一期的能源中国活动,我是中国新闻社经济部庞无忌,非常荣幸由我来做这次论坛的主持人。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统筹转型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下的产业动能焕新,这个主题非常有现实意义,也非常具有问题导向,瞄准的都是各个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堵点,比如说能源低碳转型、光伏消纳、转型融资等等,都是非常有紧迫性的真问题,说到紧迫性,相信大家对过去一周的华北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印象深刻,今天依然是骄阳似火,一方面感谢大家在这么热的天气里拨冗到场,另一方面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现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严峻性以及今天讨论的重要性。过去四年来国是直通车已经举办了10场能源中国活动,我们讨论了包括在“双碳”目标如何高质量发展、地方经济如何转型、电动汽车新发展方向等等,这次期待能为我们过去四年已有的讨论和认识重新的再拼上一块重要的拼图,如何破解堵点,推动重点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相信大家能够通过本次论坛得到一些解答。(富田/摄)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18
    庞无忌:
    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嘉宾,他们是: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中国电建集团首席专家、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彭程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持续中心主任田智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
    隆基绿能分布式事业群副总裁蒋东宇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
    同时欢迎今天到场报道的各位媒体伙伴和学术界、企业界代表,现在有请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为论坛致辞,有请俞总。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19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欢迎大家莅临中国新闻社参加本次能源中国活动,在座各位嘉宾都是中国新闻社以及国是直通车的老朋友和好朋友,首先我要对大家的到来和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能源话题一直是全球焦点,受地缘冲突和全球变暖影响,当前全球范围内能源危机正在加剧,衍生而来的贫困、就业、健康、环境、社会公平等问题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年我们都看到全球变暖的速度非常之快,绿色转型时不我待,几乎已是人类的常识。但是常识不等于共识,更不等于落实,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来看,在巴黎协定通过近十年后的今天,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2摄氏度的目标要达成也绝非易事,部分国家以功利主义打着应对气候变化或者去风险的旗号采取保护主义和单边措施,为全球绿色转型带来了障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双碳”目标总领下锚定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发展方向,近年来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今年2月中央深改委又通过了《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中国绿色转型和产业动能转换指明了方向。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20
    俞岚:
    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中央重点外宣媒体,中国新闻社始终致力于向世界说明中国,对外讲好中国发展故事,近年来聚焦经济领域的海外关切和中国焦点,中新社已经成功举办了百余场国是论坛以及相关的配套活动,针对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我们“能源中国”品牌栏目从推出以来,搭建起了政产学研用沟通交流对话平台,此前已经举办了10场的专题活动,深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清洁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国汽车电动化的发展路径、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双碳”目标下产业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等重要议题,今天我们也特别邀请到来自宏观、能源、低碳等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结合时下的热点共同来探讨全面绿色转型下的产业动能焕新,期待大家积极的建言献策分享真知灼见,为中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47
    庞无忌:
    感谢俞总的致辞,我们国家已经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的推动产业动能的焕新,为更好推动各行各业新旧动能转换,先立后破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们进入主旨发言环节,今天有三位能源领域的权威专家做主旨发言,首先有请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他的发言主题是坚定目标不动摇,稳步加快绿色转型进程,有请刘主任。(富田/摄)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48
    刘世锦:
    谢谢主持人,我发言的题目是坚定目标不动摇,稳步加快绿色转型的进程。
    首先我们看,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后,发生了很多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一大批创新驱动的低碳绿色产业快速崛起,中国不仅在说,中国更在做。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设备制造、绿色投资和市场发展等方面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绿色创新带动了大量的绿色投资,已经成为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投资创新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新动能之一。
    这里边有一个数据,从全球范围来看,最近几年中国的年度清洁能源投资增加额在世界上是处在前列的,还有一些数据,我们在2023年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已经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的份额都在70%以上,大家最近谈论比较多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谓“新三样”,就是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已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在三年前是很难想象的。(富田/摄)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52
    刘世锦:
    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之上我认为同样重要的,某种意义上来讲更为重要的就是理念上的一个转变,过去在很长的时间里边,谈起环保、谈起减碳,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执政者他们有时候还是一种担忧,担忧这个对经济增长会不会形成一种拖累,把减碳和增长的关系看成一种相互掣肘甚至抵消的关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关系,但是现在这个观念转变了,大家看到它是相互促进和共赢的关系,实际上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之内低碳绿色产业已经是疫后经济复苏和增长重要的驱动力量。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53
    刘世锦: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个转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创新,因为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靠的是全面系统的换技术,创新以及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是处理各种矛盾、理顺各种复杂关系的关键所在,这里边我稍微再介绍一下,我们实际上是可以看到减碳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我称之为衰退型减碳,指的就是减少生产来减少碳排放,一般不会发生,但在有些特定情况下也曾经出现过,比如有些地方“拉闸限电”,是为了完成能耗和碳排放减少的指标,这种东西它是不可持续的。第二种增效型减碳,通过提高碳的生产量,用实现多的碳排放实现产出,我们经常讲的节能减排是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称之为创新型减碳,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工艺、技术方面等等,达到相同产出情况下实现了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如果用这类技术去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可以在实现相同产出的前提之下减少碳排放。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55
    刘世锦:
    与此相关的我提了一个概念叫做碳替减。比如每千瓦时的发电,如果我们用燃煤大概碳排放是1000克,但是如果用光伏就30克,风能就是10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燃煤发电改为光伏或者风能发电,碳的排放量只相当于原来的1%到3%,但是发同样多的电,也就是减少了99%到97%的碳排放,其实这样一个变化是具有长远意义的,节能减排技术框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是固守原有的技术和生产体系,讲节约、节能减排,现在更多是依靠全面拓展新技术和生产体系的创新,我前面讲的前两种减碳类型逐步转为更多的依赖第三种减碳类型,就是创新型减排。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56
    刘世锦:
    这种减排方式有什么优势?技术进步速度快、潜力大,规模效应带动成本明显降低,产业链和其他配套条件比较好,有较强的韧性和抗冲击性,做这些事情主要是民营企业,他们是创新主体、创新活力强,反应速度快。这个图显示了中国一些重要的新能源产品近几年成本下降的情况,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各个领域领头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56
    刘世锦:
    这是一个大的背景,中国一批低碳绿色产业发展起来了,理念转变了,同时也有一些干扰性的因素,当然从正面来讲,去年12月份召开的COP28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转型脱碳”,脱离化石能源的目标,这是第一次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相反的情况,比如说今年是全球的大选年,有些国家新的执政者上台以后会不会出现退出巴黎协定的情况,地缘政治冲突会不会冲击能源安全供给,这些也都令人担忧,另外所谓气候阴谋论的说法有时候也会冒出来。这里边我想讲的是“双碳”目标不论是中国还是全球来讲,碳中和的目标非常重要,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巨大的外部性,所以各级政府确定的目标,确定性更为关键,如果在既定的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有所摇摆或者后退,很多正在做的事情就很可能停滞下来,甚至前功尽弃。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57
    刘世锦:
    另外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目标的问题,它并不单纯是一个理念的问题。过去我们讲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有些时候是坐而论道,比如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行,但是这几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数以万计的研发和产业投资已经投下去了,如果我们在这个长期目标上动摇或后退甚至放弃,那涉及的不仅是个理念和价值观的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问题,这么多投资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么多产业会发生什么情况?由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全球处在前列,所以这件事情如果目标发生动摇,影响到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又是最突出的,所以现在对目标这件事情,对中国来讲意义更加突出。谈论气候变化和碳中和,风平浪静时候是容易的,遇到困难和风险挑战时才真正考验人们的决心和信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有战略定力,动摇和后退是不行的,是没有出路的。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58
    刘世锦:
    COP28还提了一个目标,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产能是要增长2倍,能效提升1倍,这个目标既体现了雄心,也有现实可行性,其实我们可以看一看,这几年低碳绿色产业技术上的快速迭代和大量产业化投资,低碳绿色产业发展的潜力在不少方面远超预期,今年4月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零售和批发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这个目标政府原来定的是什么时候实现呢?2035年,现在提前11年已经实现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呼应COP28提出的目标,可再生能源这方面的增长指标应当适当提升,新技术、新产业对原有技术和产业的替代速度应该相应加快,这样企业大量投资投下去以后,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加研发投入。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58
    刘世锦:
    现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有没有问题,问题有,也不少,有些方面是严峻而紧迫,比如现在新能源供给不稳定、消纳和外送受限、分布式上网难、隔墙售电难,最近谈的比较多的所谓市场内卷、价格下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等等。现在是太多问题,这么多问题到底怎么办?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在困难和冲击中间往前走的,我们有一条历史经验,我认为现在依然有效,就是发展中的问题应该也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加以解决。发展慢了、不发展了,那才是更大的问题。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4:59
    刘世锦: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如何稳定新能源的供给,因为现在光伏、风能等等新能源,从属性上来讲它是不稳定的,间歇性的,所以需要有一些稳定的储能来配合,短期来看煤电在发挥作用。往前看一个选择是加大煤电的供给甚至是增加煤电的投资,就是用现在的技术。另外一种选择是发展储能技术,以及能够保证能源稳定供给的一些数字技术,这个潜力也相当大,这是一个选择。煤电投资在目前来讲现在还在发挥着作用,但是必须考虑一个问题,从碳中和中期和长期的目标来看,煤电是要逐步退出的,现在在搞一些投资项目,从财务指标、金融风险的角度,这些投资下去以后,它能不能收回投资?本身可能就是一个问题,这就蕴含着投资和金融的风险。另外储能成本,据我了解的消息,最近一年这方面成本下降速度也很快,光伏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成本下降了80%到90%,10年前你说光伏发电和燃煤发电去竞争,大家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已经是现实了,而且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的前提还存在。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5:00
    刘世锦:
    所以我们现在遇到的,包括隔墙售电的问题和分布式能源上网比较难,确实有一个电网的问题,现在看起来是某个环节有问题,但是看的稍微远一点的话,与传统能源相配套的那套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和与新能源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可能差别很大,就像汽车一样,过去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刚开发的时候,有些人认为只是在原来的油车上面,把动力系统换一下就行了,别的都不动,实际上现在真正开发的新能源汽车是成体系重新开发的,我认为新能源相配套的这套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其实是有一个重新开发更新的过程。这个确实有难度,但是它恰恰是下一步需要创新突破的点,一旦突破了以后,中国在这个领域可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且从长远来讲,它更有利于国家的能源安全。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5:07
    刘世锦:
    第二个怎么认识市场上现在讲的“卷”,这个词现在用的很多,其实我们搞经济学对这个概念很熟悉,就是竞争,这是一个最老的话题之一。相关的还有怎么认识产能过剩的问题,过去我们有一个常识叫计划经济带来的短缺,过去我们讲计划经济叫短缺经济,搞了市场经济以后,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过剩,这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因为什么东西都是短缺的,那还会有竞争吗?没有竞争了,一定是适度的过剩才会有竞争,才有优胜劣汰,有技术进步和质量的提升,所以如果把这个“卷”理解为市场竞争的话,这种卷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我觉得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比如新能源这个领域,其他国家,世界上还有多少国家能够卷起来?只有中国才能卷起来,其他地方卷不起来,这恰恰是中国的优势。中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这是最重要的,另外产业配套体系比较完整,市场还有活力。所以我们要这么来理解“卷”和产能过剩。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5:08
    刘世锦:
    另外,和所有产业一样,一个新兴的产业,新能源的产业,包括各个细分领域,首先开始就是企业大量的进入,其次是淘汰赛,相当多的企业最后是被淘汰掉了,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市场份额集中。比如说新能源的车企,现在不好说是不是和传统的燃油车一样,可能类似,经过“淘汰赛”最后剩下来也就是少数几家企业。现在参加“锦标赛”的有几十家甚至可能上百家,有人说指定最后只剩5家,我们只允许5家企业在这干就行了,但是你得搞清楚,你指定的5家和通过竞争形成的5家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们不知道最后是哪5家,只知道剩5家,这5家是经过艰苦的竞争以后,有了非常强的竞争力以后才战到了最后,站在比较高的位置上,所谓竞争力是通过这么一个竞争的过程才能够获得的,这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过程,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必经的程序。还是要防止避免政府不当的行政干预,也有一些市场主体是不正当的竞争,这个对市场秩序也会形成扰乱。有人把这个东西说成“卷”,当然这个词看怎么理解了,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有不正当竞争,就认为竞争必经的过程不必要,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
  • 中新网报道
    2024-06-20 15:09
    刘世锦:
    第三如何使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第一是要坚持“双碳”目标不动摇,稳定绿色转型和长期发展的预期。第二是适时推出各级政府减碳量化指标,普遍推广碳账户和碳核算,形成全面严格的减碳责任机制。现在“双碳”目标已经确定了,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定性的目标,要逐步把它量化,落实责任。第三,政策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收集并及时发布信息,对新能源产业来讲,产业投资、生产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应该发布出来,投资者拿自己的钱去投资,他自己是会做出判断的,如果不赚钱他为什么要进到里边去呢?包括消费者有这个信息以后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止扭曲要素价格的“筑底”竞争。我就先讲到这儿,谢谢!
  • 加载更多

相關直播
邊看邊聊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2024-06-20 06:39:10波西卫风[陕西省西安市网友]

能源转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布局

2024-06-20 06:35:38麦拉风[广东省佛山市网友]

期待专家们的深入讨论,为绿色转型提供新思路

2024-06-20 06:34:58物是人非[北京市网友]

极端天气频发,绿色能源转型刻不容缓

2024-06-20 06:32:01业精於勤[上海市网友]

感谢专家们的努力,让绿色转型之路更加清晰

2024-06-20 06:30:11多玛钓鱼[北京市网友]

绿色转型是未来趋势,各行各业都应积极参与

2024-06-20 06:24:24长歌一叹[山西省网友]

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期待更多创新突破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