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1月15日電 著名華人導演李安大器晚成的一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勵志故事。臺灣《天下》雜志刊文稱,在李安三十六歲事業(yè)起飛之前,人生有兩個嚴重低潮期。
其中一個低潮期是,李安從紐約大學電影制作研究所畢業(yè)后,窩居在家六年沒有電影可導;另一個就是臺南一中畢業(yè),卻連兩屆大學聯(lián)考(相當于高考)落榜。
不如意的中學歲月
李安的中學時期有多么蒼白失意,從猶如他前半生自傳的《十年一覺電影夢》一書中可略窺一二。整本書厚達近五百頁,但談到自己的中學歲月,李安只用了短短五頁篇幅,里面甚至還有一頁半,是他的好友回憶兩人的年少情誼。
在典型的“外省”家庭中長大,李安從小跟著媽媽看電影,小學三年級時就自編自導話劇找同學一起表演,還會反串女生,但這些天賦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顯得不值一提。
李安身為臺南一中校長李升的大兒子,書讀不好,就是自尊上最大的挫折,“青春期我在行為上倒沒什么叛逆,就是喜歡胡思亂想,讀書不專心,”彼時駝背又害羞的李安,對高中的印象,除了上課,就是補習。幫他補習的老師,全是臺灣中南部名師,但成績不見起色,倒是高一時李安就勇敢對父親說了自己的志向,“其它科目都不喜歡,我想當導演!
大人們對此不以為意,當然也無法幫助李安在聯(lián)考的困境中殺出重圍。第一年考大學,李安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數(shù)學甚至考了零點六七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二度落榜在我們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沒想到會發(fā)生在我身上,”李安當時最大的情緒發(fā)泄,不過是把桌上的臺燈、書本一把掃到地上,然后跑出家門透透氣。
靈魂第一次獲解放
李安后來考上藝專影劇科,據(jù)他形容,是“靈魂第一次獲得解放”,那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讀書與升學。他在舞臺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學芭蕾、寫小說、練聲樂,甚至是畫素描,各方嘗試后在電影領域里漸放光芒。
不過,李安雖然在藝專如魚得水,但父親的期待也一直懸在年輕的心上。他回憶在專二升專三的暑期環(huán)島巡回公演,因為累成黑瘦模樣而被老爸訓了一句“什么鬼樣子”。他憤而走回房間把房門鎖上,“這是我第一次膽敢有此犯上舉動,已經(jīng)是很革命了!”即使后來父親答應李安去國外念電影,初衷也是希望他拿個博士成為學者。
二十三歲前,李安在臺灣度過,青春時期在學業(yè)上的不順遂、無法滿足父親的期望,讓李安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毫無保留地拼命去盡最大努力,不斷地給自己壓力,仿佛一直想要證明什么。即使后來拍了《臥虎藏龍》,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加持,李安還是會說,“我可以處理電影,但我無法掌握現(xiàn)實。面對現(xiàn)實人生,我經(jīng)常束手無策,只有用夢境去解脫我的挫敗感!
反倒是當年對這個長子有著傳統(tǒng)士大夫期望的李爸爸,曾寫卡片勸解兒子,“用力不要太深,著色不要太重!
從青澀緊張到大氣從容,全世界的影評人總是想要為李安的成功找理由。但找到最后,那個鏡頭可能就是落在一個瘦小的十六歲臺灣男孩,對著自己不敢反抗但又不愿順從的父親說,“我想當導演!”(馬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