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四月一日電 題:臺北孔廟讀書郎 雅音不廢文脈傳
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耿軍
當許多稚齡小童還不知道孔子是何方神圣時,臺北市的許多年輕父母就爭相恐后把他們送進孔廟,誦讀孩子們一時弄不明白的“子曰詩云”。
周六,清風朗日,三月難得的好天氣。這天下午,臺北孔廟親子讀經(jīng)子騫班的孩子要上的課程是《弟子規(guī)》和《論語·學而》。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稚氣的童音在文氣氤氳的孔廟里回蕩,讓人晃如隔世。
記者循窗望去,但見教室里數(shù)十位孩子整整齊齊地端坐著,在老師和家長的陪讀下,個個拉開嗓門,一邊高聲吟誦,一邊搖頭晃腦,念得頭頭是道。
經(jīng)典文化教育中心孔廟親子讀經(jīng)班理事陳嫦娥告訴記者,這些孩子最小的只有三歲,有許多孩子是父母用童車推過來的,大的也不過七、八歲。有的孩子剛進來的時候又哭又鬧,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以后,這些孩子一聽到朗朗的書聲就安靜下來了。
近些年來,報名參加讀經(jīng)班的人越來越踴躍,孔廟的讀經(jīng)班通常要排一兩年才能報上名,研讀經(jīng)典在臺灣逐漸形成風氣。讀經(jīng)班通常只收取教材費,教師也都是志工,有些陪孩子讀經(jīng)的家長也加入了教學的行列。
孔廟的親子讀經(jīng)班按年齡分為三個等級,分別以孔子的弟子子騫、子路、子熹命名班級。每周六從九點開始依次各上兩個小時,全部課程達三年。教學內(nèi)容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從弟子規(guī)、孝經(jīng)、千字文入門,進階至論語、大學、中庸、唐詩三百首,直至高階的孟子、老子、莊子、詩經(jīng)、古文觀止等。
陳嫦娥說,為了讓小朋友們更有興趣,老師們一改以往私塾刻板的教學方式,也會用游戲、吟唱、舞臺表演等方式來引導小朋友,有時還會讓小朋友自由發(fā)揮,畫出詩文中的意境。每節(jié)課中,老師還會帶領(lǐng)孩子們念一遍班呼。比如子騫班的班呼是:“火車開進火車站,贊就是贊就是贊贊贊;大水沖進龍王廟,妙就是妙就是妙妙妙;周六子騫贊贊贊,周六子騫妙妙妙;周六子騫贊又妙,耶!”
對深奧的古典詩文,老師一般不作過多的解釋,只要求學生熟背。陳嫦娥認為,像老子等較艱澀的經(jīng)典,小朋友現(xiàn)在可以不急著一定要了解,文句背誦熟了,長大后自然可以體悟其中的道理。
用了一年時間才給女兒林晨潔報上讀經(jīng)班的林輝蘭高興地說,雖然女兒還不太懂詩文的含義,但以往任性的她變得越來越乖了,識字能力越來越強,記憶力也越來越好了,還養(yǎng)成了自動閱讀得好習慣。
陳太抬則告訴記者,她帶著小女兒來上讀經(jīng)班時,女兒還不足三歲,剛上課時始經(jīng)常在媽媽懷抱里睡得香甜,經(jīng)過兩年的學習,如今女兒不僅能讀報、看故事書、背《大學》、《中庸》、《論語》等。而且還會運用。有一次聽女兒柔柔稚聲,信心滿滿地背完《長恨歌》,陳太太感動得落了淚,不料女兒看到,竟接著說“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教孩子背誦經(jīng)典,猶如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國學的種子,終有一天,他們會感悟到其中的美和震憾”臺北讀經(jīng)協(xié)會總干事、孔廟讀經(jīng)協(xié)會創(chuàng)辦者之一洪淑慧說:“我們希望藉由老祖宗的方法,可以從下一代的心靈開始凈化起,進而逐漸改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