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的衡陽路,昔日曾有“上海街”的別名,甚至被稱為“小上!。據(jù)了解,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衡陽路紅火一時,眾多江浙滬人士在附近置業(yè)安家,“海派”生活習(xí)俗也隨之大行其道。 中新社發(fā) 許曉青 攝
位于臺北市衡陽路的“伍中行”,是臺北當?shù)亍袄仙虾!痹萍哪媳必浬绦。“伍中行”傳人周老板介紹,該行販售臺灣特色的烏魚子、上海蘇式點心等已有七十多年的悠久歷史。 中新社發(fā) 許曉青 攝
|
中新社臺北六月一日電 題:尋訪臺北“上海街”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耿軍
“臺北有條‘上海街’!”上了年紀的臺灣“老上!睂Υ丝偸侨鐢(shù)家珍。
臺北市的衡陽路,昔日曾擁有“上海街”的別名,甚至被稱為“小上海”。據(jù)了解,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衡陽路紅火一時,眾多江浙滬人士在附近置業(yè)安家,“海派”生活習(xí)俗也隨之大行其道。
綿綿細雨中,記者探訪衡陽路,這條老街自臺北市中心的“二·二八紀念公園”起始,向西延伸至捷運西門町站,約一公里長。古樸的街道兩旁保留著灰褐相間的騎樓,與上,F(xiàn)存的金陵路頗有幾分神似。
記者試圖尋覓“上海街”當年的風(fēng)華,但并不容易。漫步街頭,花花綠綠的門店,與“上!庇嘘P(guān)的并不多,最醒目的一處當屬“上海聯(lián)合藥局”紅底白字的招牌。
位于衡陽路三十二號的這間藥局,在門口標有“一九五0年創(chuàng)立”的字樣。向店內(nèi)望去,周末的老藥房顯得格外忙碌,數(shù)位和藹可親的年輕女藥師正在為登門的患者指點迷津。
店門口的廣告小手冊上寫著,“上海聯(lián)合藥局創(chuàng)立于民國三十九年(西元一九五0年),創(chuàng)始人許曉初先生,來自上!薄!斑@里大概是全臺灣藥品最齊全的西藥房,疑難雜癥的藥,到這里買,你不會發(fā)愁”,一位操著江蘇口音的老顧客對記者說。
告別老藥局繼續(xù)向前走,五十步開外,有一家掛著金字匾額的“伍中行”。店門口的廣告赫然寫著推薦商品“江浙點心、蜜餞”。駐足向店內(nèi)觀瞧,一面墻上整齊地排放著五花八門、各種名號的蜜餞,讓人一見垂涎。柜臺上則有玫瑰豆沙、黑芝麻椒鹽、棗泥等口味的酥餅,還有老一輩上海人鐘情的云片糕、湖州“枕頭粽”。
老板周先生是客家人,他迎上前來介紹說,伍中行賣南北貨最聞名,已經(jīng)有七十多年歷史,想當年這里是臺北“老上!辈赊k年貨的大聚點,現(xiàn)在則是熟客生意居多。他指著琳瑯滿目的糕點說道,“這些都是上?谖,我們‘前店后廠’,有的做得比大陸還入味!”
伍中行算是衡陽路上傳統(tǒng)上海美食的“最后一道風(fēng)景”。一位中年女顧客感慨,衡陽路上最有名的上!安芍S”早些年就關(guān)門了,在伍中行還能買到蘇式糕點,算是一種安慰。
走出伍中行,經(jīng)熱心路人指點,記者又來到衡陽路十八號新裝修的“海派”時尚餐廳極品軒。祖籍上海的大廚陳老板恰好不在,店員莊小姐熱情推薦起自家的招牌上海菜:鱔糊面、小籠包、熏魚、紅燒肉圓,還有上海民間喜食的咸肉菜飯……
說話之間,飯店訂餐電話響起,來電的是一位老饕,希望訂位宴請上海來的朋友。莊小姐放下電話對記者說,雖然衡陽路的老上海風(fēng)情不如以往,但是沿街的餐廳都已在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大陸觀光團做準備,屆時“海派”菜肴搭配臺灣經(jīng)典小吃,讓上海來的饕客能體驗與眾不同的“家鄉(xiāng)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