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史系列第四部《康熙秘史》上周起在電視劇頻道開播,首播收視率就沖到5.7,是非常不錯的成績。然而最近幾日收視率有所下滑。昨天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滬上觀眾,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都是因為無法接受該劇對于康熙、鰲拜等幾個歷史人物顛覆性的塑造,所以看不下去了。為此記者采訪了幾位主創(chuàng),尤小剛導(dǎo)演認(rèn)為《康熙秘史》并非“顛覆”而是“還原”:“康熙王朝已經(jīng)拍得太多了,我們既然講的是秘史系列,秘在何處?怎么認(rèn)識康熙的年輕時代?秘史就是要在歷史的字里行間,推敲、還原歷史真相!彼茏孕诺乇硎荆犊滴趺厥贰吩降胶竺嬖骄,收視率一定會再上去。
爭議康熙不像康熙?
《康熙秘史》在開播之初就一直聲稱該劇塑造了一個有缺點、狂放不羈的少年康熙,意在“還原皇權(quán)一個‘人性’的反思,”。然而看慣了康熙在各影視劇中英明神武、睿智老成的形象,觀眾顯然對夏雨版的康熙不太買賬,除了指出他“形象差”、“氣質(zhì)差”外,原本被主創(chuàng)解釋為“狂妄、淺薄和肆意妄為”的青春行為,也被觀眾理解為是小肚雞腸、心胸狹隘、沒有主見,直言“這個康熙根本就不是那個歷史中的‘千古明君’”。
尤小剛:15歲的康熙絕不可能天生就有雄才大略,從人性的角度來考慮,做了8年擺設(shè)的康熙是個叛逆的、沖動的少年,不可能一下子就具備千古明君的全部素質(zhì)。他的執(zhí)政能力是沒有經(jīng)過考驗的青澀稚嫩,羽翼未豐卻急于親政。這里的康熙是一個既有雄心壯志、滿腔抱負(fù),又有年少輕狂的莽撞和執(zhí)拗,以及面對青春的壓抑和迷茫的有缺陷的皇帝。
夏雨:其他的影視作品可能會表現(xiàn)少年康熙如何老成、如何淡定、如何果敢等等,很多觀眾可能習(xí)慣了。但是我總覺得有點假,至少《康熙秘史》中的少年康熙,我認(rèn)為是真實的,我對這個角色的理解就是,他開始像野馬,但他具備成為良駒的潛質(zhì)。我演的時候肯定是盡力了,但我無法左右觀眾是否滿意,有爭議很正常。爭議鰲拜不像鰲拜?
鰲拜向來都是各類清宮劇中的大奸臣,到了《康熙秘史》中卻成為了大忠臣,雖然開播前尤導(dǎo)已經(jīng)解釋過很多遍,鰲拜是權(quán)臣而并非奸臣,但仍有很多觀眾對這樣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示質(zhì)疑。
杜雨露:之前眾多影視作品中,都是以反面的角色來塑造鰲拜,不了解清史的觀眾們也不能藉此了解鰲拜被擒之后發(fā)生了什么,歷史是如何評價鰲拜功過的。
鰲拜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他性格中有許多莽撞草率,三朝重臣又憑著一身顯赫的戰(zhàn)功,也毫不掩飾對少年康熙的輕視。不過這并不能說明他就是個對大清不忠、要造反的奸臣,他身上其實有許多悲壯的東西,在被設(shè)計擒拿之后,他大徹大悟,體現(xiàn)了一代英雄向命運低頭的悲情色彩。我有幸成為影視作品中還原鰲拜本來面目的第一人,觀眾們能夠認(rèn)可我這個不一樣的鰲拜,那我就成功了。
爭議秘史像情史?
自從歷史劇《秦始皇》被炮轟情愛戲太多,甚至有人提議應(yīng)改名為《秦始皇和他的女人們》之后,觀眾似乎就對歷史劇中的愛情故事特別敏感,偏巧《康熙秘史》一上來講的幾乎都是康熙、納蘭、青格兒以及惠兒四人之間糾葛的“情史”,于是觀眾的牢騷又來了,直言“《康熙秘史》倒不如改名為《康熙蜜史》”。
尤小剛:“秘史”系列其實就是在大歷史的背景下說一些不為人知的人、事,以及他們的感情故事,因此感情肯定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之前幾部“秘史”系列都是以感情為基調(diào)的,《康熙秘史》到了第6集以后,小皇帝和鰲拜的沖突多起來,愛情戲轉(zhuǎn)移到除權(quán)臣、平三藩等政治斗爭上,是秘史還是情史,觀眾繼續(xù)看下去后自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