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臨,不由地想起了北京頤和園的“知春亭!贝送ご司,筆者前文已有述記。這座重檐四角鉆尖頂的“知春亭”,每天春天,昆明湖總是由此開始解凍,游客可憑欄遠眺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天一片青綠,煞是好看。
“亭”的出現,在中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但起初的“亭”與后來點綴園林的“亭子”是不同的。如周代的邊防要塞,常設有偵察、瞭望的崗亭,也稱“亭堠”,即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每亭設有亭吏。到秦漢時,“亭”又演變成為農村的一種行政機構,一般為“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卿”。漢高祖劉邦,就曾經當過“泗上”(在今江蘇沛縣東)亭長。
到唐代,“亭”才發(fā)展成為一種點綴景物的小型建筑物,開始在園林和風景區(qū)不斷出現。到宋代就更為普及了,不僅亭子越來越多,而且在設計上,建筑造型上,逐漸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物。幾乎是有園必有“亭”。全國各地,大凡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如北京的“頤和園”、“景山”,杭州的“西湖”,以及蘇州的古典園林等,均有極為精巧的亭子點綴,構成美麗的格局。當然,同樣是亭子,其特色和設計,也不盡相同,有的注重觀賞價值,有的具有象征意義,引人入勝,趣味無窮。象點綴在景山五峰上的“五亭”,是注重表現觀賞的亭子;它使景山公署顯得格外美麗、壯觀。景山的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可以說是中國許多亭子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其東邊的名曰“周賞亭”,西邊的名曰“輯芳亭”。兩亭內兩峰,又建有兩小亭,東面的名叫“觀妙亭”,西面的叫“富覽亭”。四亭左右對稱,同中峰的“萬春亭”構成一幅和諧自然的美麗圖案。